驱虫药剂的批量制备在多隆的督管下紧锣密鼓地进行,爵爷府后院的临时工坊日夜不停地飘出奇异气味,引得路过行人纷纷掩鼻疾走。而韦小葆的注意力,已然转向了神龙教另一大精神与防御支柱——圣水。
据苏荃密信及多方情报汇总,神龙教的“圣水”来源神秘,被洪安通宣扬为“龙神恩赐”,具有“祛病强身、增长功力、驱邪避毒”的神效,是控制底层教众、笼络核心人员、甚至在某些仪式中作为防御屏障的重要手段。教众每日需饮用特定份量,受伤患病时更是依赖此水,对其信奉到了痴迷的地步。若能破此“神迹”,对神龙教信念体系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韦小葆的书房里,关于圣水的资料堆了满满一桌。有沿海细作冒险带回的、用细小皮囊封装的一点点圣水样本;有对曾被掳掠后又逃回的渔民、商人的问询记录,描述圣水的颜色(微浑、淡黄)、气味(略带土腥和一丝甜味)、饮用后的短期感受(精神略有振奋,伤口似乎愈合稍快);还有苏荃信中隐晦提及的线索——“其源出后山幽谷,色异,近之体暖”。
“色异…微浑淡黄…土腥…甜味…近之体暖…”韦小葆反复咀嚼着这些信息,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着。他的大脑如同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中枢,将这些碎片化的描述与已知的化学、地质学知识进行比对、关联。
“微浑,说明含有悬浮颗粒或胶体。淡黄色,可能含有铁离子(Fe3?)或其他矿物质。土腥味,常见于含有放线菌代谢产物或某些腐殖质的水体。一丝甜味… intriguing…” 他喃喃自语,眼睛越来越亮,“近之体暖?难道是…放射性温泉?不,这个时代不太可能,更可能是水温略高于环境温度,或者含有某些能刺激血液循环、产生温热感的矿物质,比如…硫磺?碳酸泉?”
一个假设逐渐在他脑中成型:神龙教的圣水,很可能并非什么神赐,而是源自岛上一处特殊的矿泉,泉水中含有某些矿物质和可能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这些成分可能确实对某些轻微外伤或虚弱体质有短暂的刺激或安慰剂效应,但绝无洪安通吹嘘的那般神奇。其“神效”大半建立在心理暗示和信息控制之上。
“要破此局,无需证明它无效——那太难,信徒总会找到理由解释。我们只需要让它‘变质’,变得看起来‘不祥’,让所谓的‘龙神’显露出‘震怒’的迹象即可。”韦小葆的思路清晰起来。
他取来那点珍贵的圣水样本,倒入几个干净的玻璃器皿中。首先进行简单的物理观察和测试。水温确实比室温略高,印证了“温泉”的猜测。他取出一小片试银用的、打磨光亮的纯铜片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铜片表面并无明显变化,排除了强酸性或大量游离氯的可能性。
接着,他尝试滴入不同的试剂,观察反应。
第一份样本,他滴入几滴浓茶汁(富含鞣酸)。片刻后,水中开始出现轻微的浑浊和淡褐色沉淀。
“鞣酸与铁离子或其他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沉淀…”韦小葆记录下来。
第二份样本,他加入少量提取自皂荚的皂角苷溶液(天然表面活性剂)。水样立刻产生了大量不易消散的泡沫,并且原本微浑的悬浮物似乎被泡沫吸附,聚集现象更明显。
“含有某些有机物或胶体…”
第三份样本,他小心翼翼地加入一点点来自硝石(KNO?)提纯过程中得到的、含有少量氢氧化钾的碱性溶液。水样的淡黄色立刻加深,变成了明显的棕黄色,并且产生了更多的絮状沉淀。
“碱性条件下,可能促进了铁离子的水解沉淀,或者某些有机物的变色反应…”
几个简单的实验,虽然无法完全确定圣水的具体成分,但已经足够韦小葆制定污染方案了。他需要的不是精确分析,而是找到一种或几种安全(对大规模环境投放而言)、易得、且能引起明显视觉变化的物质。
“目标:使圣水变色(趋向于不祥的暗色,如黑、褐、红),产生大量沉淀或悬浮物,最好能伴有异味(如臭鸡蛋味的H?S,但那个太危险,不易控制)。”韦小葆在纸上写下要求。
他排除了使用重金属盐等剧毒物质的方案,那会造成真实的环境污染和人员中毒,违背他“非接触式”、“精准打击”的原则,也容易留下把柄。他需要的是“视觉污染”和“心理打击”。
经过反复筛选和模拟实验(用类似的温泉水进行),他最终确定了三套备选方案:
1. 铁盐-鞣酸方案:投放易溶于水的铁盐(如绿矾,FeSO?·7H?O),其与圣水中可能天然含有的鞣质或类似物质反应,生成蓝黑色或墨绿色的鞣酸铁沉淀。效果:清水变“墨汁”。
2. 强碱性物质方案:投放石灰(CaO)或纯碱(Na?CO?)粉末。强碱性环境可使水中的矿物质(如铁、锰)迅速沉淀,水体变浑,颜色加深,同时石灰遇水放热,可能加剧“沸腾”或“灼热”的异常现象。效果:圣水“沸腾”变“泥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