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了密旨的韦小葆,并未立刻离宫点兵派将,更没有大张旗鼓地调集东南各省督抚议事。他只是向康熙讨要了两样东西:一是近年来东南沿海所有关于神龙教及关联海盗、倭寇事件的详细卷宗副本;二是调用钦天监部分精通天文、历算,且口风严实的人员临时听用的权限。
随后,他便一头扎进了爵爷府那间被改造得如同后世实验室兼作战室的书房里。厚重的窗帘落下,隔绝了外界的光线与窥探。墙壁上,那张巨大的势力关系图旁,又多了一张精心绘制的神龙岛及周边海域的详图,上面已经用各种颜色的墨水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数据。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纸张的气息,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化学试剂的味道。双儿安静地在一旁磨墨、整理文书,偶尔为彻夜不熄的灯火添油,看向韦小葆的目光里充满了无声的支持。
韦小葆坐在宽大的书案后,面前摊开的不是兵书战策,而是一叠叠空白的算稿和一份他亲自设计的《神龙教平定行动评估表》。他的眼神专注,手中那支来自“韦氏工坊”特制的、镶嵌了小小放大镜片便于观察细图的炭笔,在纸面上飞快地书写、勾勒、计算。
第一步,界定目标与约束条件。
目标很明确:根除神龙教,诛杀或擒获洪安通,稳定东南海疆。
约束条件则复杂得多:
政治约束:行动需控制在“平定邪教”范畴,避免引发大规模沿海动荡,更不能给西北噶尔丹或其他潜在对手(如台湾残余势力、罗刹国)可乘之机。康熙的耐心有限,要求“结果”,且不能过度损耗朝廷威信。
资源约束:虽可协调东南各省资源,但大规模、长时间动员军队,钱粮消耗是天文数字,户部那边必然会有阻力。内帑支持有其限度。
时间约束: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拖延越久,变数越多,神龙教与外部势力勾结可能越深,沿海民生受损越严重。
风险约束:必须最大限度降低清军将士的伤亡。尤其是,不能出现主力水师遭受重创,或者高级将领折损的情况,那将对朝廷士气造成毁灭性打击。
第二步,构建传统强攻方案的数学模型。
韦小葆根据卷宗记载的神龙岛地形、已知防御工事(高墙、壕沟、疑似机关)、教众战力估算(核心高手数十,狂热教众数千,加上裹挟的渔民、海盗),以及清军水师战力、登陆作战经验等数据,开始建立简单的攻防模型。
他假设投入两个整编水师营(约四千人),辅以福建、浙江绿营精锐五千人,进行正面强攻。
后勤计算:九千人的部队,跨海作战,每日粮秣、淡水、药品、箭矢火药消耗,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维持一个月作战,所需民夫、运输船只的数量,足以拖垮两省的正常漕运。
伤亡预估:基于历史类似战役(如攻取澎湖、台湾)的伤亡率,并考虑到神龙教拥有毒虫、诡异地形和高手,韦小葆保守估计,登陆部队的初始伤亡率可能高达30%-40%。这还不包括在海上可能遭遇风暴、敌方火攻突袭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时间预估:排除天气影响,集结部队、物资需一月;航行至作战区域需数日至半月;扫清外围、建立前进基地需半月;正式攻击主岛,面对层层防御,预计至少需一到两个月艰苦攻坚。整个周期,乐观估计需四到五个月。
成功率评估:即便一切顺利,最终攻上神龙岛,面对困兽犹斗的洪安通及其死士,能否达成“根除”目标仍是未知数。洪安通个人武力极高,突围可能性存在。一旦其逃脱,凭借其影响力,很快就能死灰复燃。模型显示,达成最终目标的概率,乐观估计不超过60%。
第三步,量化成本与收益。
韦小葆在算稿上列出强攻方案的“成本”:
直接军费:白银预计一百五十万两至二百五十万两。
人员损失:将士伤亡预估三千至五千人(这几乎是动摇国本的数字)。
机会成本:抽调东南精锐,可能导致其他地区防务空虚,给海盗倭寇可乘之机,影响沿海商贸,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政治风险:若战事不利,或损失过大,朝中清流必然攻讦,康熙的威望受损,他韦小葆更是首当其冲,之前所有功劳可能付诸东流。
而“收益”呢?仅仅是平定一个盘踞海岛的教派。相对于巨大的成本和风险,这收益显得如此单薄,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投入产出比极低,风险极高。”韦小葆在评估表的“强攻方案”一栏,用朱笔重重画了一个叉。“这不科学。”
第四步,提出替代方案——“非对称瓦解”战略。
他翻到新的一页,开始勾勒新的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不再是军队的数量和正面交锋的强度,而是信息、技术、心理和精准打击。
目标分解:将“根除神龙教”这个大目标,分解为“削弱其经济基础(掠夺与贸易)”、“瓦解其防御体系(毒虫、圣水、工事)”、“崩溃其组织信念(教众忠诚度)”、“清除其领导核心(洪安通及死党)”四个子目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