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五的夜,月色被浓云遮得严实,只有巷子里更夫提的灯笼在石板路上投下昏黄的一小圈光。陆明璃扶着后腰,由秋云搀着,悄无声息地踏出了居住月余的宅院后门。
“小姐当心门槛。”秋云压低声音,另一只手提着个不大的包袱,里头只装了几件必备的衣物和那几本紧要的医书。
短短十几步路,陆明璃却走得有些喘。她停在两宅之间那道窄窄的阴影里,缓了口气。
“他们……不会察觉吧?”秋云紧张地望了望高墙,仿佛能感觉到那些隐在暗处的视线。
“他们负责防外,而非监内。”陆明璃声音极轻,带着洞察的平静,“只要原宅炊烟依旧,人影偶现,他们回报的便只会是‘一切如常’。”
她示意秋云推开隔壁那扇毫不起眼的黑漆小门。
新居所比原来的院子更显寂寥,院中一棵老树光秃秃的枝桠在夜风中轻响,正房的窗户都用厚实的棉帘遮得严严实实,透不出半点光亮。
“生产前,我便不出这院门了。”陆明璃坐在收拾干净的床榻上,轻声嘱咐。
秋云点头,已然明白了全部计划:“原宅那边,奴婢每日还是去安排生火、做饭,让人瞧着烟火气。采买的婆子也只到前院,绝不会进内室。他们都当小姐您还在里头静养呢。”
自此,秋云便开始了两头奔波的日子。每日清晨,她先从后门回到原宅,升起灶火,做出炊烟,偶尔还在前院晾晒些衣物。
而真正的陆明璃,则在那座被所有人忽略的“空宅”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她的肚子长得飞快,才七个多月,却比足月的妇人还要硕大,行动愈发迟缓。夜里,她常常因为胎动剧烈而难以安眠,只能靠着软垫,就着烛光,一页页翻看那些医书上关于接生的记载。
这日午后,秋云从原宅回来,带了些新买的棉布,低声道:“小姐,今日楚小姐又去了苏家别院,还带了些年礼。苏姑娘问起您,我说您风寒未愈,怕过了病气给她。”
陆明璃正缝着一件特别宽大的小衣,闻言针尖顿了顿:“她有心了。” 她抬眼,看着秋云眼下淡淡的青黑,柔声道:“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奴婢不辛苦。”秋云摇摇头,将棉布整理好,“只是小姐,您这肚子……奴婢瞧着实在担心。若真是……双胎,没有稳婆在身边,可如何是好?”
陆明璃放下针线,手轻轻覆在圆隆的腹顶,感受着底下有力的蹬踹,沉默了片刻才道:“事到如今,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京城的冬日比江南凛冽得多,寒风卷着细雪,扑打在永昌侯府书房的窗棂上,发出簌簌的轻响。
沈玦搁下批阅到一半的漕运改制章程,揉了揉发胀的眉心。烛火将他疲惫的身影拉得老长,投在身后的书架上。案头堆着的公文几乎将他淹没,四皇子解禁后与三皇子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他身处漩涡中心,每日周旋其间,已是心力交瘁。
唯有在这样夜深人静的片刻,那份被强行压下的思念才会悄然漫上心头。
他起身从暗格中取出那叠江南来信。信纸边缘已有些磨损,显然被反复摩挲过多次。每一封都写着“一切安好”,字迹平稳,语气淡然,仿佛她真的只是在江南赏景散心。
“璃儿……”他指尖抚过信纸上清秀的字迹,低声轻唤。窗外的风雪声似乎更急了,他仿佛能看见江南那座小院里,她独自凭窗的身影。
他想立刻策马南下,将她紧紧拥入怀中。他若此时离京,无异于将好不容易稳住的局面拱手让人。
三皇子府内,宇文铭的心情同样不佳。
“废物!”他拂落案上的茶盏,上好的青瓷瞬间碎裂,“查了两个月,就只查出她‘染病静养’?连是真是假都分辨不出?”
跪在地上的探子头垂得更低:“殿下息怒。陆姑娘宅外暗处一直有人盯着。我们的人试过几次,都无法靠近。苏衡那边也探过口风,他只说陆姑娘需要静养,不便打扰。”
宇文铭在房中烦躁地踱步。这一切太不寻常了。一个正值芳华的女子,离京南下,却终日闭门不出,若真是重病,苏衡岂会如此平静?
他忽然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去查查,她院中每日的饮食采买,可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有……药材。”
他就不信,一个人若真藏在宅中数月,会不露出半点破绽。
而此刻的江南小院里,陆明璃正对着烛火,艰难地缝制着另一件婴儿襁褓。她的肚子已经大得惊人,连弯腰都变得十分困难。
秋云轻轻推门进来,将一碗温好的安胎药放在她手边:“小姐,该用药了。”
陆明璃接过药碗,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憔悴的面容。她望着跳动的烛火,仿佛能穿透这千里之遥,看见那个在朝堂上独自奋战的身影。
“他一定……很担心吧。”她轻声说。
秋云不忍地别开眼。她知道小姐每日强装镇定,可夜半时分,总能听见内间传来压抑的叹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