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岛,“圣女”皇宫地下深处。
石峰面前的全息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流与泛黄的档案影像交织。叶文洁的笔记、石松的签名、以及“麒麟计划”零碎的档案,如同散落的拼图,在他脑海中反复组合。那位年逾八十的张教授,在“深蓝之眼”的妥善安置和谨慎询问下,又回忆起了一些关键碎片。
“石松亲王……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总像是站在时间之外。”张教授浑浊的眼中带着追忆,“他提到过‘文明的岔路口’,也说过……‘火种必须多样,不能系于一隅’。”
“火种多样……”石峰反复咀嚼着这个词。结合叶文洁笔记中那些超前得可怕的理论知识,一个更清晰的画像逐渐浮现:石松,他的二爷爷,绝不仅仅是拥有先知先觉的记忆,他更像是一个**文明的播种者**,刻意地、系统地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埋下超越时代的“火种”。叶文洁是其中之一,那“麒麟计划”呢?“白玉京”呢?甚至……他自己这个知晓“穿越”概念的后来者,是否也是这盘大棋中的一环?
“破壁”项目组的密码学家们,在尝试用一种基于量子噪声随机性的全新算法,去解析“谛听计划”封存的原始信号时,终于捕捉到了一丝微弱的、非自然的规律性反馈。这反馈并非信号内容本身,而像是某种高级加密系统被触及核心时,自动产生的“免疫应答”。
“主任,这证实了您的猜测,”项目组首席兴奋中带着凝重,“‘奥影’信号并非自然现象,其加密等级高到难以想象,并且……具备某种智能响应特征。它不像是在‘传递信息’,更像是在……‘筛选’或‘等待’。”
石峰感到一阵寒意。叶文洁警告的“深渊”,石松点燃的“火种”,以及这个似乎在“等待”什么的“奥影”……历史的谜团非但没有解开,反而通向了一个更幽深、更令人不安的维度。他下令继续深挖,同时将部分非核心数据,以学术交流的名义,共享给了月宫科学院——他想看看,龙牙的系统对此会作何反应。
---
与此同时,月球的“广寒宫”第三居住区。
石星逐渐找到了在新世界的生活节奏。他报名参加的“地月环境适应心理学”课程,不仅让他理解了妻子阿英在文化中心遇到的挫折,也让他开始反思自身。他不再是那个在上海滩依靠信息差和资本运作获利的“石总”,在这里,纯粹的资本意义被削弱,个人价值需要重新定位。
阿英的“中华美食工作坊”在经历初期的文化碰撞后,终于走上了正轨。她不再执着于原汁原味,而是开始创造性地融合月球食材与地球烹饪理念,推出的“月宫桂花糕”(采用月球改良桂花和低糖配方)和“星尘虾仁”(使用合成蛋白与可食用荧光藻)大受欢迎,甚至吸引了一些月球本土居民的好奇。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脸上的笑容也愈发真切。
他们的儿子石磊,则彻底成了月球新一代的化身。他在学校的“太空探索兴趣小组”中如鱼得水,和小伙伴们设计的“利用月球土壤进行3D打印建造小型栖息地”的方案,获得了月宫科学院少年组的创新奖。他流利地使用着地月混合语言,对重力调节、辐射防护等概念习以为常,地球的故乡在他心中,渐渐变成了一个遥远而略带模糊的“祖籍”。
一天,石星在居民区的共享办公空间,再次遇到了林薇。她刚结束一次地月穿梭任务,难得有半日清闲。
“看你气色不错,适应了?”林薇笑着打量他,她一身便装,依然难掩那份属于天空的飒爽。
“算是吧。”石星给她倒了杯月球青苔茶,“有时候觉得,以前在地球上争名逐利,像是活在另一个维度。”
“维度不同,但人性相通。”林薇抿了口茶,目光看向窗外秩序井然的城市,“月宫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物质基础,但烦恼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阿英在工作坊找到价值,你在学习心理学,这很好。在这里,停下来思考,比盲目奔跑更重要。”
她顿了顿,语气略带深意:“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眼前的平静能持续多久。冥王星那边的‘幽灵’,可还没散呢。”
石星心中一动,感受到了那份隐藏在和平表象下的暗流。但他此刻更关心眼前的生活,他试探着问:“听说,月宫在筹备一个‘民间智库’,吸纳有地球经验和跨界背景的人,为地月融合提供策略建议?”
林薇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怎么,有兴趣?这可不是赚钱的买卖。”
“钱已经不重要了,”石星坦然道,“只是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
“我可以帮你引荐,”林薇点点头,“不过,那里的思维碰撞,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激烈。”
---
在地球,博裕资本的江诚,正站在他新落成的“博裕星际资本大厦”顶层。这座位于上海外滩的新地标,采用了部分“星尘钢”技术,通体闪耀着独特的金属光泽,象征着他对未来的野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