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冥王星大战已过去半年,月球“白玉京”的穹顶下,科技的光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曾经用于战备的“星穹造船厂”,如今一半产能转向民用科技研发;“深蓝之眼”与月宫的技术合作进入深度阶段,地月之间的科技壁垒正被逐渐打破。而地球,也在月球的技术输出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星穹造船厂”的东侧区域,已改造成“地月科技转化中心”。巨大的车间内,工程师们围着一台台精密仪器忙碌,全息屏上滚动着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数据——这是龙牙亲自下令调整的方向:将部分军事科技拆解、简化,转化为可在地球推广的民用技术。
最引人注目的是“微型核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突破。曾经用于战舰动力的核聚变技术,经过半年的改造,已缩小至集装箱大小,命名为“月核-1型”。反应堆的核心是月球开采的氦-3与地球氘的混合燃料,一次填充可稳定供电一年,且无核废料产生。在转化中心的测试区,一台“月核-1型”正为整个车间供电,显示屏上的能量输出曲线平稳得如同直线,没有丝毫波动。
“‘月核-1型’的安全性已通过所有测试,能量转化率达到85%,远超地球现有核电站。”项目负责人向星枢将军汇报,语气中满是自豪,“按照计划,首批十台将在一个月内运往地球,优先部署在能源紧缺的非洲和中东地区。”
星枢将军看着运转中的反应堆,点头道:“务必做好技术培训,确保地球团队能独立操作。另外,‘星尘合金’的民用版研发进度如何?”
“已完成初步简化,命名为‘星尘钢’。”负责人调出材料样本——一块巴掌大的“星尘钢”,重量仅为普通钢材的三分之一,却能承受千度高温和高强度撞击,“这种材料可用于建筑、桥梁和交通工具,能大幅提升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首批‘星尘钢’已送往地球的合作工厂,预计下月就能生产出第一批民用产品。”
与此同时,月宫的“生态实验室”里,迪丽热巴正与科学家们研究“月球水培技术”的改良。曾经用于火星基地的无土栽培技术,如今被优化为适合地球环境的“月禾系统”——通过精准控制光照、营养液和温度,蔬菜的生长周期缩短一半,产量却提升三倍,且无需土壤,可在沙漠、海洋平台等极端环境中种植。
“‘月禾系统’的试点已在帝汶岛展开,首批生菜和番茄长势良好。”科学家调出实时画面,屏幕上的蔬菜翠绿饱满,在人工光源下透着新鲜,“按照这个速度,未来两年内,这套系统可解决地球20%的蔬菜供应问题。”
迪丽热巴看着画面,眼中满是期待:“加快推广速度,优先覆盖饥荒地区。另外,记得保留部分技术参数,方便后续优化。”
月球的科技输出,如同一股清泉,注入地球发展的脉络。
非洲贝宁,“月核-1型”的首个落地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在刘子光的协调下,月宫派遣的技术团队与当地工程师合作,将集装箱大小的反应堆安装在首都郊外的能源站。当反应堆成功启动,周边十个村庄的电灯同时亮起,村民们围着能源站欢呼,孩子们举着手机拍摄这历史性的时刻——这是他们第一次用上稳定的电力,不用再依赖昂贵的柴油发电机。
“有了稳定的电,我们的学校可以24小时开放,医院的冰箱能储存更多疫苗,农场的灌溉系统也能自动化运行。”贝宁能源部长激动地对记者说,“按照计划,未来一年,贝宁将安装50台‘月核-1型’,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中东的沙漠地区,“月禾系统”的试点基地同样成果显着。在阿联酋的迪拜郊外,数十个透明的种植舱整齐排列,舱内的生菜、黄瓜在“月禾系统”的调控下快速生长。基地负责人介绍:“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沙漠,现在每天能产出2吨新鲜蔬菜,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能出口到周边国家。月球的技术,让沙漠变成了绿洲。”
更令人瞩目的是“星尘钢”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中国上海,首座采用“星尘钢”建造的超高层建筑已突破百米。与传统钢材相比,“星尘钢”的使用让建筑重量减轻40%,抗震等级提升至最高级,工期也缩短了三分之一。工地负责人笑着说:“以前建这么高的楼,需要大量重型设备,现在有了‘星尘钢’,施工效率大幅提升,成本还降低了20%。”
金融市场也因科技落地迎来新的热潮。新能源、新材料板块持续走高,与月球科技合作的企业股价翻倍,投资者纷纷看好“地月科技共荣”的前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稳定在3万美元左右,市场彻底摆脱“末日投机”,转向长期价值投资。
月球的科技输出并非毫无保留。在“地月科技转化中心”的密室里,龙牙与石峰通过全息投影进行秘密会谈。屏幕上,是“月核-1型”“星尘钢”的核心技术参数,其中关键的能源控制、材料合成步骤被隐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