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星在上海港机厂技术部机械一组的日子,如同浸泡在一坛温吞的老酒里。工作节奏舒缓,岸桥设计的挑战在庞大而略显僵化的体系中被层层稀释。很快,他就深刻体验到了老工程师们口中那种属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快乐”——一种游离于紧张工作之外,由人情世故、小恩小惠和集体摸鱼编织成的、独特的生活哲学。
时钟刚过下午两点,办公室里那股午后的慵懒气息还未散尽。
“咳咳,”老陈清了清嗓子,胖脸上堆起和善但心照不宣的笑容,目光扫过老王和另外两位资格较老、同样“深谙此道”的工程师,“老张,老李,老王,那个……关于那个‘结构稳定性分析’的难点,我看光坐这儿想也不是办法,得换个环境,深入‘研讨’一下?”
被点名的几位立刻心领神会,脸上露出心照不宣的愉悦。
“对对对,陈组长说得对!闭门造车要不得!”老王反应最快,麻利的关掉屏幕上的纸牌游戏。
“就是,集思广益嘛!”老张和老李也迅速起身。
四人如同训练有素的突击小队,迅速收拾好茶杯(有时里面还飘着茶叶),拎起各自的包,动作流畅地鱼贯而出。办公室的门轻轻关上,留下其他几个年轻人和石星面面相觑,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结构稳定性分析”的余音。他们去的,自然是厂区附近某个隐蔽的棋牌室。几圈“技术研讨”下来,输赢不大,但烟雾缭绕中,同事关系得到了“深入巩固”,一下午的时间也过得飞快。石星作为新人,暂时还没资格参与这种高级别的“研讨”。
办公室的常客里,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减速箱销售代理小鲍。小鲍年纪不大,二十七八岁,圆脸,小眼睛总是笑眯眯的,穿着笔挺的衬衫西裤,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浑身上下透着股生意人的精干和热络。他几乎每周都会来机械一组“拜访”一两次。
他的“拜访”通常从派烟开始(石星不抽烟,但老陈和老王是主力),接着便是热情洋溢地介绍他们公司最新代理的“高性能、低噪音、长寿命”减速箱,顺便“不经意”地提起:
“哎呀,陈组长,王工,这都到饭点了!走走走,我知道厂门口新开了家本帮菜,小馆子,味道不错,干净!我请客,咱们边吃边聊?”
或者下午三四点,提着几大袋热腾腾的奶茶、咖啡、还有刚出炉的蛋挞、小蛋糕进来:
“各位老师辛苦啦!来,下午茶时间!提提神!”
小鲍深谙人情世故,请客绝不铺张浪费,但总能恰到好处地“暖胃暖心”。更绝的是,他发现机械一组几个年轻人在“加班”时玩联网游戏(帝国时代、暗黑破坏神),小鲍竟然也是个游戏迷!于是,晚上的“加班”时间,小鲍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办公室,自带笔记本电脑,加入战局,一边打游戏一边和石星、小李、小赵称兄道弟,关系迅速升温。他代理的减速箱销售额,在机械一组的推荐名单上,自然也是“蒸蒸日上”。
时间滑入农历新年前一个月,整个技术部,尤其是像机械一组这样与供应商联系紧密的部门,气氛变得异常“火热”。
几乎每天中午,办公室都弥漫着浓郁的饭菜香和酒气。今天可能是“制动器供应商”做东,明天就是“钢丝绳大王”请客,后天轮到“液压件厂家”…… 轮流坐庄,络绎不绝。宴请的地点从厂门口的小馆子,升级到稍远一些的中档饭店。菜式丰盛,酒水管够。
石星作为组里的新人,也被老陈和老王热情地拉去参加。“小石,走走走,多认识认识人,以后好办事!”老王拍着他的肩膀。饭桌上推杯换盏,供应商们满脸堆笑,说着恭维话,老陈、老王则打着官腔,谈着“质量”、“交期”、“合作”,场面话一套接一套。一顿饭往往吃到下午两三点才散场。
回到办公室,那真是乌烟瘴气。酒气、饭菜味、香烟味(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混杂在一起,熏得人头疼。老陈、老王几个面红耳赤,靠在椅子上打盹,或者大声谈论着刚才饭桌上的趣事,完全没了工作的心思。年轻点的也昏昏欲睡,或者偷偷打开电脑玩游戏。
这时,往往会有“缓冲器供应商”的老板,拎着个小包,笑眯眯地走进来。他不声不响地走到老陈、老王、石星等人的办公桌前,飞快地塞过去几张印刷精美的购物卡(通常是联华、华联这类超市的)。
“石工,一点小意思,过年买点年货,不成敬意!”老板的声音压得很低,脸上是心照不宣的笑容。石星推辞了一下,但在老王“拿着拿着,都这样”的眼色示意下,还是收下了。到了年底,每人抽屉里都能攒下十几张不同面值的购物卡,成了国企员工心照不宣的“年终福利”之一。
最让石星领略到这种“特殊快乐”巅峰的,是十月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
周五下午,小鲍兴冲冲地跑进办公室,脸上洋溢着比平时更盛的笑容:“陈组长!王工!小李,小赵,石工!好消息!我们经理说了,这个周末,请大家去阳澄湖吃大闸蟹!放松放松!车子都安排好了,明天一早出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