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的秋天,香港的空气里仿佛都漂浮着躁动与兴奋的因子。而这一切躁动的中心,如同一个不断吞噬热情又喷薄出光热的巨大熔炉,正是红磡体育馆。
夜幕降临,红馆之外,人潮汹涌的景象足以让任何初见者目瞪口呆。蜿蜒曲折的队伍早已不见首尾,无数歌迷手中紧握着荧光棒,脸上画着偶像的符号,眼中燃烧着近乎虔诚的狂热。黄牛党在人群中穿梭,喊出的票价数字足以让普通工薪阶层咋舌,却依然被迅速抢购一空。“梅艳芳”这三个字,就是此刻香港最硬通的货币。
场馆内,声浪几乎要掀翻穹顶。当舞台灯光骤然熄灭,全场数万人的尖叫如同海啸般爆发,汇成同一个名字——“Anita!Anita!”那声浪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心脏都不由自主地跟随节奏狂跳。
追光灯猛地打亮,聚焦于舞台中央那个身影——梅艳芳。
她,已不再是翡翠宫后台那个带着冷冽锋芒的皮衣女郎。今夜,她是百变的妖姬,是加冕的女王,是这座红馆之巅唯一的主宰。一袭缀满水晶的华丽曳地长袍,在她身上毫不显累赘,反而衬得她气场磅礴。当她轻启朱唇,唱起《似水流年》时,眼波流转间不再是少女的懵懂,而是阅尽千帆、洞悉世情的沧桑与温柔,每一个尾音都带着勾魂摄魄的魔力。
音乐骤然变换,节奏变得急促而有力。她甩开长袍,里面是紧身短裙与长靴,化身那个叛逆不羁的《坏女孩》。舞步精准而充满力量,眼神锐利如刀,扫视全场,带着挑衅与野性的魅力,每一个动作都引发现场更加疯狂的尖叫与合唱,整个红馆仿佛化作了巨大的迪斯科舞池,沸腾的能量几乎要冲破屋顶。
然而,最震撼人心的,往往是极致的静谧。当喧嚣落幕,仅剩一束孤零零的追光打在她身上时,她静立如同雕塑。无需任何伴舞与华服,仅凭那把独一无二、充满故事感的嗓音,演绎着《孤身走我路》。歌声里那份深入骨髓的孤傲与坚韧,仿佛能穿透灵魂,让沸腾的全场瞬间鸦雀无声,数万人屏息,只能感受到自己心跳与那歌声共鸣的震颤。许多资深乐评人坐在观众席,忍不住摇头惊叹:“此音只应天上有……香港乐坛五十年,恐怕再难出第二个梅艳芳!”
VIP包厢内,石松安静地坐在最深处,阴影巧妙地将他的大半身形隐藏。他手中端着一杯醇厚的红酒,目光却如鹰隼般,牢牢锁定在舞台上那个光芒万丈的身影。他眼中闪烁着毫不掩饰的赞赏,更有一丝精心布局后收获成功的快意。梅艳芳,这颗他亲手从砂砾中发掘、不惜资源打磨的钻石,如今已成为他石氏娱乐帝国王冠上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之一。台下那山呼海啸的崇拜,正是他商业眼光与掌控力最完美的证明。
然而,红馆的喧嚣并非香港乐坛的全部。在这片璀璨星河中,另外两颗新星正以惊人的速度升腾,其光芒之盛,甚至开始吸引原本聚焦于梅艳芳身上的目光。
陈慧娴,石宏旗下宏宇娱乐力捧的“公主”,正携着一股清新而势不可挡的旋风席卷全港。她的声音清亮、纯净,带着一种不染尘埃的贵族气质,与梅艳芳的沧桑厚重截然不同。继首张专辑《反叛》一鸣惊人后,新专辑《变、变、变》更是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所有流行榜。主打歌《跳舞街》节奏明快、旋律极具中毒性,瞬间成为各大迪斯科舞厅的灵魂曲目,将她“公主”形象中活泼、灵动、时尚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台里,DJ们用最兴奋的语气报道着她的每一次公开露面;街头巷尾,年轻女孩们争相模仿她的发型与着装。“公主旋风”所到之处,无人能挡。石宏为她配备了顶级的制作与宣传团队,海报、广告、媒体专访铺天盖地,其势头之猛,让所有圈内人都清晰地感受到——一位新的准天后,已然诞生。
与此同时,石松本部的“玉女掌门人”周慧敏,也凭借其首张专辑《夜光》中那首《痴心换情深》,稳稳地在竞争激烈的乐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她如同月光下静静盛放的百合,形象纯洁无瑕,歌声清纯哀婉,完美契合了无数少男少女对初恋与唯美的所有幻想。这首歌迅速成为KTV里点播率最高的金曲之一,她的海报也被学生们珍重地贴在床头。周慧敏的崛起,与梅艳芳的烈焰炽热、陈慧娴的活泼灵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奇异地构成了三足鼎立的雏形。娱乐周刊已经开始用“三后鼎立”这样激动人心的标题,来描绘这香港乐坛前所未有的繁荣盛世。
但是,在这片看似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盛景之下,唯有端坐于包厢阴影中的石松,感受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来自命运深处的寒意。
红馆内震耳欲聋的欢呼与掌声,在他耳中渐渐变得模糊、遥远。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这纸醉金迷的繁华盛景,越过时空的壁垒,看到了另一条时间线上,那由鲜血、眼泪和遗憾铺就的荆棘之路。作为一个携带者未来记忆的穿越者,他脑中清晰地烙印着那些名为“历史”的残酷碎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