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那近乎神迹的“隔空击靶”,如同一声无声的惊雷,在武术协会那间古旧的厅堂内炸响,余波久久不息。空气仿佛凝固了,先前还带着审视、质疑甚至些许轻慢的目光,此刻尽数化为难以置信的震撼与深深的敬畏。那皮质靶心细微却清晰的颤动,像是一记重锤,敲碎了在场所有行家固守多年的认知壁垒。
常务副主席李主席率先从极度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翻江倒海般的心绪,看向林见鹿的眼神已经彻底改变,那是一种面对未知领域探索者,甚至是面对某种超然存在的复杂神情。他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有些干涩,最终只是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夹杂着无尽的感慨:“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那位之前发难的中年武师,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最终颓然坐回椅子上,目光躲闪,再不敢与林见鹿对视。他毕生浸淫的武学观念,在刚才那匪夷所思的一幕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其他几位老者,有的捻须不语,眼神闪烁,显然在急速消化着所见;有的则低声交头接耳,语气中充满了惊疑与探讨。那几位官员和学者模样的人,更是拿出了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什么,看向林见鹿的目光灼热,仿佛发现了什么稀世珍宝。
“林……林先生,”李主席调整了一下情绪,语气变得异常客气,甚至带上了敬语,“您刚才所展示的……不知可否为我们解惑,这究竟是何种原理?这似乎……已经超出了传统武术的范畴。”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充满了求知欲。质疑已经被事实碾碎,剩下的只有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求。
林见鹿知道,火候到了。他今日前来,并非只为震慑,更是要播下一颗种子——一颗将科学思维引入传统体术,进行系统性优化与革新的种子。
他回到座位,姿态依旧从容,仿佛刚才只是演示了一个小实验。他环视众人,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平和:
“李主席,各位前辈,刚才的尝试,并非什么玄之又玄的内功或者神通。”他首先定下基调,破除迷信,“它本质上,依然是对**力量**的一种运用,只是角度和方式与传统训练有所不同。”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力求用最易懂的方式阐述他那套基于逆天悟性推导出的“科学国术”理念。
“传统武术,历经千百年沉淀,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实战经验和发力技巧,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先给予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但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因为门户之见、语言描述的模糊性,或者过于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色彩,导致许多精髓被掩盖,训练效率低下,甚至走入歧途。”
这番话,说得相当不客气,但在座众人回想起各自门派中一些确实存在的弊病,竟无人能立刻出声反驳。
“而我尝试的路径,是将其**标准化、数据化、模型化**。”林见鹿抛出了核心观点,“就像研究一台精密的机器,我们要弄懂它的每一个零件(肌肉、骨骼、关节),理解它们之间的连接与传动(筋膜、韧带),分析能量输入的源头(呼吸、代谢)和输出的方式(发力),最终找到最高效、最节能、最强大的运行模式。”
他举例说明:“比如简单的出拳。传统训练可能强调‘腰马合一’、‘力从地起’,这是正确的方向,但如何‘合’?如何‘起’?具体的角度、肌肉发力的顺序、呼吸的配合、重心的微妙变化,是否可以量化?是否可以找出一个最优解?”
一位戴着眼镜、学者气质的老人忍不住插话:“林先生,你的意思是,用现代科学,比如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物理学来解构武术?”
“正是如此。”林见鹿肯定地点头,“不仅仅是解构,更是为了优化和重构。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发力时各部位的力量输出和传导效率,通过高速摄像机分析动作的轨迹和稳定性,通过生理指标监测评估不同呼吸方式对爆发力和耐力的影响……从而找出每个人最适合、最高效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和发力模式。”
“荒谬!”之前那位质疑的中年武师,似乎又找回了一些底气,忍不住反驳,“武术是杀人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实战艺术!岂能像实验室里解剖青蛙一样,冷冰冰地拆开来分析?那还有何神韵?何意境可言?”
“实战艺术,更需要效率。”林见鹿平静地看向他,“在生死搏杀中,节省一分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加快零点一秒的反应速度,增强一分力量的穿透性,结果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科学分析,不是为了扼杀艺术,而是为了给艺术提供更坚实、更高效的基石。弄明白了原理,‘神韵’和‘意境’才不会流于空谈,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
他再次举例:“就拿我刚才的隔空击靶来说……”众人立刻竖起了耳朵。
“那并非什么内力外放。”林见鹿解释道,“其原理,可以粗略理解为一种**高频振荡波的定向传导**。通过特定的肌肉协同收缩与放松,在指尖极小的接触面积(虽然是隔空,但力量最初源于身体)上,瞬间产生一个极高频率的机械振动。这个振动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当其频率与一定距离外靶子的固有频率接近或形成某种耦合时,就能引起靶子的共振,从而观察到颤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