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码”的横空出世,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在日内瓦ITU的会场上掀起了滔天巨浪。那份由见鹿科技和中国代表团联合提交的方案,以其优美的数学结构、逼近香农极限的理论证明和全面碾压现有方案的仿真数据,让无数与会的技术专家为之震撼,甚至倾倒。
会议茶歇期间,陈深和他带领的见鹿科技技术代表们,瞬间成了会场里的焦点。不少来自欧洲、东南亚甚至拉美国家的代表主动围拢过来,用带着各种口音的英语表达着对“极化码”的浓厚兴趣和赞赏。
“陈先生,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构思!恭喜你们!”一位来自北欧某运营商的白发老专家握着陈深的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如果性能真如报告所示,这将是通信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我们对极化码在物联网领域的低功耗表现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深入交流……”一位印度裔的工程师急切地递上了名片。
陈深脸上带着得体而自信的笑容,一一应对着,内心却如同坐过山车般,从之前的压抑焦虑,瞬间攀升至振奋的顶峰。他仿佛已经看到,极化码以其无可辩驳的技术优势,摧枯拉朽般扫平所有障碍,成功加冕为5G核心标准。
然而,他低估了对手的反应速度,也低估了在涉及巨大商业利益和标准话语权的争夺中,技术优势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有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短暂的茶歇结束后,会议进入更加激烈的讨论和审议环节。当主席再次将极化码方案提上议程时,环星互联的首席代表,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的中年男人——**理查德·沃森**,率先举起了手。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慌乱,反而带着一种冰冷的、居高临下的平静。
“主席先生,各位同仁,”沃森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经过精心计算的、彬彬有礼却暗藏机锋的语调,“我们承认,见鹿科技提出的‘极化码’,在纸面数据和理论仿真上,确实展现出了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性。”
他先扬后抑,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而“忧心忡忡”:
“但是,请允许我提醒诸位,我们正在制定的,是关乎全球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通信基础设施的**核心标准**!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研讨会,我们选择的,必须是经过**充分验证**、拥有**成熟生态**和**大规模商用部署经验**的技术方案!”
他刻意加重了“充分验证”、“成熟生态”和“大规模商用”这几个词,目光扫过全场,尤其是在那些之前对极化码表现出兴趣的中间派代表脸上停留。
“LDPC码,已经在Wi-Fi、卫星通信等多个领域服役超过二十年,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经过了时间的残酷考验!全球有数以亿计的设备、成千上万的工程师熟悉并掌握这项技术!而极化码……”他摊了摊手,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恕我直言,它还仅仅停留在**论文和仿真阶段**。我们如何能确信,它在真实、复杂、多变的商用网络环境中,能够稳定运行?它高昂的**解码复杂度**(这里他故意歪曲了极化码在解码上的优势),是否会给全球的运营商带来难以承受的成本压力?它的**专利布局**是否清晰透明,会不会在未来引发无尽的诉讼纠纷,阻碍整个产业的发展?”
这一连串的质问,如同精心编制的套索,每一环都精准地套在了极化码作为“新生事物”的“弱点”上——缺乏现网验证、生态不成熟、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他避而不谈极化码卓越的性能,而是将焦点引向了产业化风险和不确定性上。
紧接着,水果公司的代表,一位戴着无框眼镜、表情严肃的女高管也起身发言,她的攻击更加直接和带有暗示性:
“标准的选择,关乎全球数十亿用户的****和安全**。我们必须对任何未经大规模实践检验的新技术,抱有最大的审慎。将一个如此核心的标准,建立在一家……嗯,来自特定区域的公司的**独家理论**之上,这是否符合全球产业**开放、透明、可信**的基本原则?我们是否应该优先考虑那些由**全球多家顶尖企业共同贡献、经过充分博弈和验证**的技术方案?”
她的话,更是**裸地披上了“安全”和“开放”的外衣,进行地缘政治的影射和阵营划分,试图将极化码与中国、与见鹿科技深度绑定,并将其置于“非开放”、“不可信”的尴尬境地。
这两位巨头的代表发言完毕,会场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之前那些还对极化码热情洋溢的中间派代表们,脸上露出了犹豫和深思的神色。他们不得不考虑沃森和水果代表提出的那些“现实问题”——技术是好技术,但谁敢拿自己国家未来十年的通信网络基石去冒险?谁敢去轻易挑战由环星、水果等巨头把持的现有成熟生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