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半导体”的正式成立,如同在林见鹿构筑的商业帝国版图上,点亮了一座代表着最高技术难度与战略价值的灯塔。那五十亿美元的首轮注资,不仅是为这支新生的力量提供了充足的“母乳”,更是向内外界宣告了其攀登科技树顶峰的决心与魄力。奥斯汀与国内双总部的架构开始高效运转,两地研发团队在陈默和安德森·李的协调下,迅速进入了技术攻坚的状态。
然而,就在“烛龙”团队埋头于第一代原型芯片“烛龙Z1”的架构设计与仿真验证,外界还在猜测这家新公司究竟能掀起多大风浪时,林见鹿的视野,已经穿透了眼前的设计环节,投向了半导体产业那更加漫长、也更加险峻的**全产业链**。
芯片,绝非仅仅是在电脑上画出精美的电路图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四大核心环节,如同一条环环相扣、精密度要求极高的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仅仅掌握设计,就如同只掌握了汽车的图纸,却无法将它从零件组装成可以飞驰的整车。
林见鹿的“系统”逻辑,在处理了海量的半导体产业数据后,清晰地勾勒出了这条产业链的全景图,并标识出了其中最为关键、也是目前“烛龙”乃至中国半导体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制造**,尤其是高端制程的制造。
这一天,在“烛龙半导体”战略总部刚刚布置好的会议室里,林见鹿召集了陈默、安德森·李(视频接入)、周薇以及从“见鹿资本”抽调来的几位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资深分析师,召开了一场决定“烛龙”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发展路径的战略研讨会。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投射出一张极其详尽的半导体产业链全景图,从最上游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IP核(知识产权核),到芯片设计,再到核心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最终的应用市场,脉络清晰,节点分明。
“诸位,”林见鹿站在图前,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烛龙’成立了,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但这第一步,仅仅是开始。”他的手指,精准地点在了产业链中“晶圆制造”那个环节上,那里被标记为醒目的红色。
“设计,是我们的利剑。但如果没有强大的‘铸剑炉’和‘锻造工艺’,再好的剑坯,也无法成为削铁如泥的神兵。”他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凝重,“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能力,高度集中在极少数巨头手中,比如环星旗下的晶圆厂,以及另外两家。他们掌握着制程工艺的绝对话语权。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一环节取得突破,那么‘烛龙’设计的芯片,永远只能依赖别人代工,不仅成本高昂,更致命的是,我们的**技术迭代节奏、产能供应、甚至产品安全,都将受制于人**。”
这番话,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变得沉重起来。所有人都知道,芯片制造,尤其是先进制程,是科技树上最难攀登的枝干之一,投入巨大,技术壁垒极高,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安德森·李在视频那头,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他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说道:“林总说得对。在硅谷,我们最头疼的就是流片(Tape-out)。一次流片失败,数千万美元就打水漂了,而且进度会延迟半年甚至更久。如果能有自己的制造能力,哪怕不是最先进的,也能极大地增强我们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
陈默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但是,自建晶圆厂……这投入太大了。一座先进制程的晶圆厂,动辄百亿美元起步,而且需要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和持续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有这个实力吗?”
“现在没有,不代表未来没有。”林见鹿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攀登的权利。这关乎‘灵犀’生态的命脉,也关乎我们能否真正掌握数字时代的主动权。”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开始勾勒“烛龙”攀登全产业链科技树的战略路径:
“我们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立刻去挑战3纳米、2纳米这样的最尖端制程。那是不现实的。”他首先明确了务实的态度,“我们的路径,应该是**循序渐进,双线并进,最终实现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
**第一,巩固并扩大设计优势。** “安德森,陈默,‘烛龙Z1’以及后续产品,必须做到在**能效比、特定场景下的计算效率上,达到甚至超越国际一流水平**。我们要用极致的设计,来弥补初期在制程上的可能落后。同时,要大力投入对下一代架构,如存算一体、近内存计算等前沿方向的探索,争取在架构层面实现‘换道超车’。”
**第二,战略性布局制造环节。** “这条路,我们分几步走。”林见鹿的笔在白板上划出清晰的步骤:
“**短期**,与国内现有的、相对成熟的晶圆代工厂建立深度战略合作,扶持他们,与他们共同成长,确保我们中低端芯片的产能和安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