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鹿资本”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出手速度和横跨多个前沿领域的投资版图,如同一场精心编排、却又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不仅震动了整个创投圈,也吸引了主流财经媒体的强烈好奇。人们迫切地想要解读,在这看似激进甚至有些“任性”的投资动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套独特的逻辑与哲学。
《财经》杂志的王牌记者吴晓波,凭借其深厚的行业人脉和锲而不舍的约访,终于获得了独家专访林见鹿的机会。采访地点,依旧选在了“见鹿资本”那间极简风格、可以俯瞰金融街的办公室。
吴晓波是一位经验老道的观察者,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关于具体投资项目或财务回报的尖锐问题,而是将录音笔放在桌上,如同老朋友聊天般开启了话题:
“林总,最近几个月,‘见鹿资本’的动作频频,从AI、生物科技到本地生活,布局之广、出手之果断,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甚至有些……看不懂。”吴晓波语气平和,带着探究的意味,“很多人都在问,你们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似乎很难用传统的赛道分析、财务模型来解释。”
林见鹿坐在他对面,依旧是简单的穿着,神情放松。他看了一眼窗外澄澈的蓝天,微微一笑:“吴老师,如果我们的投资逻辑很容易就被看懂,那说明我们可能也投不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认真起来:“如果非要总结一个核心理念的话,我认为‘见鹿资本’做的,是**投资未来,而非当下**。”
“投资未来?”吴晓波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关键词,“能具体阐述一下吗?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空泛。”
“一点也不空泛。”林见鹿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变得专注而深邃,“传统的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在**解读和验证现在**。他们看财务报表,分析市场份额,评估管理团队,所有这些都是在为‘当下’的价值定价。这套方法很成熟,也很有效,但它有一个天然的局限性——它很难为那些**尚未发生、甚至尚未被大多数人察觉的‘结构性变化’和‘范式转移’** 定价。”
他拿起桌上一支笔,在空白的便签纸上画了一条缓缓上升的曲线:“这是大多数投资者看到的‘现在’和可预测的‘近未来’。”接着,他在曲线的某个点,猛地画了一条陡然上扬、几乎垂直的虚线,“而我们认为真正巨大的价值,往往隐藏在这条‘断裂线’之后,那个由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或生态重构所定义的**全新范式**里。”
“比如,”林见鹿举例道,“在所有人都用功能机的‘当下’,去投资一个需要触摸屏、高速网络和全新交互模式的操作系统,在传统模型里就是高风险、甚至不可理喻的。但我们投资‘灵犀OS’,就是相信移动计算的范式会从‘工具’转向‘生态平台’。”
“再比如,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称霸的‘当下’,去投资一个依靠算法进行个性化信息分发的初创公司,同样不被理解。但我们投资字节跳动,就是相信信息分发的范式会从‘人找信息’转向‘信息找人’。”
吴晓波听得入神,忍不住追问:“但如何判断哪些是真正的‘范式转移’,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概念炒作呢?这其中的风险如何控制?”
“这就是关键所在。”林见鹿放下笔,“判断‘范式转移’,不能只看商业计划书上的数字,更需要**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产业演进规律的洞察,以及一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推演能力**。”
他进一步解释:“我们会问自己几个核心问题:第一,这项技术或模式,是否解决了现有体系中一个根本性的、无法在原有路径上优化的痛点?第二,它是否具备引发连锁反应、重构产业链或价值分配网络的潜力?第三,它是否与我们核心的‘灵犀’生态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形成‘1 1>2’的系统价值?”
“至于风险,”林见鹿坦然道,“面向未来的投资,必然伴随着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消除风险,但我们可以**管理风险**。我们的方式不是分散投资(那是对‘当下’的投资策略),而是**深度绑定和生态赋能**。”
“我们通过资本纽带,与那些我们认定的、代表未来的创业者结成紧密的‘同盟’。我们不仅给钱,更开放我们的技术资源、产业网络、数据洞察,甚至像与张一鸣讨论算法价值观那样,参与其战略方向的思考。我们是在与这些最聪明的头脑一起,共同穿越迷雾,降低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失败概率,提高他们成功的可能性。他们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也是我们整个生态系统的成功。”
吴晓波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所以,你们更像是一个‘战略共建者’,而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者。那您如何看待投资回报?毕竟,资本的最终目的还是增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