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的风卷着沙粒打在旗面上,发出扑扑的响声。李骁站在高坡上,手搭凉棚望向远处。半刻钟前,斥候连滚带爬地冲进营帐,说发现大批骑兵在二十里外集结,行进方向直指中军大营。
他立刻下令全军戒备。
传令兵骑马奔出,一面面战旗迅速收拢。前锋部队开始后撤,预备队从侧翼推进。鼓声由缓转急,一通紧似两通。士兵们扛着盾牌跑向预定位置,弓弩手登上土垒,火炮被推到前沿阵地。
天色阴沉,云层压得很低。
李骁转身走进指挥帐,地图铺在案上,三支红笔标注的敌军可能路线已被擦去,重新画了两条黑线。他盯着那条穿过山谷的路径看了许久,手指敲了敲桌面。
“他们不是散兵游勇。”他对副将说,“动作太齐了。”
副将点头:“刚才探子回报,西面山坡出现重甲步兵方阵,列的是旧朝禁军的雁行阵。”
李骁眼神一凝。
禁军?那些人早就该死光了。
他抓起腰间佩刀,大步走出帐篷。外面已经架起烽烟台,几名号手站在高处待命。他抬头看了看风向,对身边亲兵说:“点一号烟火,通知炮兵准备覆盖山谷入口。”
烟火升空,一道红色光痕划破灰暗天空。
不到一柱香时间,远方尘土飞扬。地面开始轻微震动,马蹄声如闷雷滚来。先头轻骑出现在视野尽头,呈扇形展开,速度不快,但节奏稳定。他们没有直接冲锋,而是绕着前线阵地外圈游走,时不时射出几箭试探。
李骁冷笑:“想耗我们箭矢?”
话音未落,东侧山道突然冲出一队重甲兵。他们身披铁片编缀的战铠,手持长戟,步伐整齐,每踏一步都发出沉重声响。这是标准的旧朝禁军打法——轻骑扰阵,重步破防。
“果然联手了。”李骁低声说。
他抓起令旗,亲自登上旗台。鼓声随之变化,三长两短,炮兵阵地立刻响应。改良震天雷被装入炮管,引信点燃。轰的一声,第一枚炮弹落在敌军前锋之间,炸开一片血雾。
敌军阵型晃了一下,但没有溃散。后排士兵抬着木盾顶上,继续推进。第二波、第三波炮击接连落下,可对方似乎早有准备,分散得当,伤亡比预想少得多。
李骁皱眉。
这不是以往那种乱哄哄的叛军打法。这些人懂配合,知道怎么规避火力,甚至能利用地形遮挡视线。更麻烦的是,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直扑中军。
“传令左翼,收缩防线!”他挥动令旗,“让弓弩手交替射击,别放空弦!”
命令传下去,战局暂时稳住。可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跌跌撞撞跑来,脸上全是汗:“将军!右后方山谷有伏兵!两侧崖壁上全是弓手,还有油罐堆在石头后面!”
李骁心头一沉。
他立刻想起那条被废弃的运粮道。那地方两面环山,只有一条窄路通行,正是设伏的好地方。之前派去巡查的小队回报说一切正常,但现在看来,敌人早就埋好了。
“谁带队突过去的?”他问。
“是赵校尉带的先锋营,三百人。”
李骁闭了下眼。
三百人……怕是凶多吉少。
他迅速判断形势。如果现在派兵救援,极可能落入圈套。可要是不管,整个右翼就会被切断,补给线也会断。他站在旗台上,看着战场局势一点点恶化。
敌军轻骑仍在外围骚扰,重步兵则稳扎稳打,一步步逼近核心阵地。而那个山谷,就像一张张开的嘴,等着吞下任何冲进去的队伍。
不能再拖了。
李骁咬牙,举起令旗:“鸣金,召回突击队!所有部队退守主峰防线,依托山道构筑工事!”
金锣响起,急促而刺耳。正在冲锋的士兵听到信号,立即调头往回跑。有些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飞来的火箭射中。山谷两侧的弓弩手终于现身,箭雨倾泻而下,火油也被点燃,顺着山坡往下流,烧出一条火墙。
赵校尉带着几十个残兵从谷口冲出,身后不断有人倒下。他们浑身是血,有人抱着断臂狂奔,有人拖着伤腿爬行。李骁下令打开侧门放人进来,同时命炮兵集中轰击山谷出口,掩护撤退。
等到最后一名士兵翻过栅栏,关门落锁时,三百人只剩八十七个活着回来。
李骁站在营地中央,看着这些满身焦黑、喘着粗气的士兵。没人说话。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味道和血腥气。一名年轻士兵跪在地上,抱着同伴的尸体嚎啕大哭。
他走过去,拍了拍那人的肩膀。
“活下来的,就是英雄。”
那人抬起头,满脸泪痕,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李骁转身走向临时搭建的传讯台。一只灰羽信鸽被取出,他快速写下一行字:
“敌势复振,联军合流,战术协同严密,已夺局部主动。我部伤亡较重,现据守主峰防线,请求战略指示。”
他把纸条塞进铜管,绑在信鸽腿上,抬手一抛。鸟儿振翅飞向南方,很快消失在云层之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