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爬上通衢车站的铁架,汽笛的余音还在空中震颤。李震站在月台尽头,衣袖被风掀起一角,目光落在工业区那片升腾的白雾上。昨夜万人山呼的场面已散,但地面仍留着孩童丢下的纸齿轮,被巡街的差役扫成一堆,火苗舔过,纸灰打着旋飞向烟囱方向。
李瑶快步走来,手中捧着一卷油布包好的图纸,边角已有磨损。她将图纸递出时,指尖微微发紧:“调度台清点了昨夜登记的工匠名册,三州报名超七千人,许州一个村就来了二十八个。”
李震接过图纸,没打开,只用指腹摩挲着封口的铜扣。他抬眼看向广场另一侧新搭起的展棚,十台蒸汽机并列而立,外壳打磨得发亮,活塞静止不动。
“撤掉守卫。”他说。
李瑶一怔:“真要让百姓随意触碰?”
“怕碰,就永远学不会修。”李震迈步向前,“昨夜他们为轨道欢呼,是因为那铁龙跑得快。今天我要他们知道,这铁龙是谁造的。”
他走入展棚,人群自动分开。世家出身的工匠们低头垂手,有人膝盖微曲,似要跪拜。李震走到最前一台机器旁,伸手拧下侧板螺丝,咔哒一声,金属外壳应声脱落,露出内部交错的齿轮与导管。
“看清楚。”他声音不高,却传到每个人耳中,“这不是神授之物,也不是官家秘藏。它由铁、由铆、由人手一寸寸拼成。今日起,图纸挂遍五州书院,工坊工具任人取用——凡愿学,皆可习。”
人群鸦雀无声。一名老匠人抬头看了眼裸露的机心,又迅速低下,嘴唇微动,像是念了一句祖训。
李瑶抬手,十名学府助教抬出十套拆解组件,每套旁立一块黑板,墨迹未干,画着三幅简图:动力轮、活塞杆、导气管。下方写着一行小字:“照图组装,蒸汽自生。”
“谁先来?”她问。
无人应声。几个年轻工匠互望,手伸到半途又缩回。世家子弟面露犹豫,寒门少年则盯着图纸,眉头紧锁,显然不识字。
李瑶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身上。他站在后排,手背有晒斑,指甲缝里嵌着泥土。
“你。”她点名,“许州张家村,张三?”
少年浑身一颤,点头。
“你用引水图救过全村,今日可敢试一试?”
他咬了咬牙,挤上前。围观者让开一条窄道,有人小声嘀咕:“泥腿子懂什么机关?”
张三蹲下身,对照黑板,先拿起一根导气管,又摸了摸活塞头,比划几次,装反了。他脸涨红,拆下重来。第二次,动力轮卡住,拧不动。第三次,接缝处漏气,嗤的一声轻响,活塞微微抬升,又落下。
人群开始骚动。有人摇头,有人笑出声。
张三喘了口气,抹去额上汗,重新检查每一道接口。他发现导气管末端有个小凸点,与图纸标注的凹槽对应,对准,旋紧。再推活塞,缓缓压下。
嗤——
一声清晰的排气声响起。动力轮开始转动,虽不流畅,但确实在动。蒸汽从顶端小孔喷出,形成一缕白烟。
全场静了两息。
随即爆发出吼叫。有人拍腿大笑,有人冲上前想摸机器,被学府助教拦住。几个老匠人瞪大眼,喃喃道:“动了……真动了……”
张三瘫坐在地,手还在发抖。一名老铁匠挤到前头,突然跪下,对着那台泵机磕了个头,又爬起来,抓住张三的手:“教我!我给你工钱!十倍!”
李震站在原地,嘴角微动。他抬手示意,李瑶立刻命人取来一面铜锣,敲响三声。
“记下此刻。”她对身旁记录官说,“辰时三刻,许州张三,首台民间组装蒸汽泵成功。”
记录官提笔疾书。李瑶又下令:“《蒸汽基础三图》刻碑,立于各州学府门前,碑下设公共工坊,工具不限时借用。”
消息随风传开。远处街口,几个挑水的汉子放下担子,围住一名识字的商贩,让他读黑板上的图解。一个卖炊饼的老妇踮脚张望,回头对孙子说:“你爹在铁匠铺干了三十年,连机壳都没摸过,这娃娃倒成了?”
茶楼二楼临窗处,王晏站在帘后,手中茶盏猛地砸向地面,瓷片溅到靴面上。他盯着广场中央那台运转的泵机,脸色铁青。
“他们疯了。”他咬牙,“把机关术当街市货卖?”
身旁幕僚低声道:“李震说,凡人皆可学……如今那泥腿子都成了匠师。”
“匠师?”王晏冷笑,“祖制有言,奇技淫巧,乱政之源!他这是要毁尽规矩!”
幕僚犹豫:“要不要……再联络曹瑾,散些话出去?就说这机器耗煤伤地,久用必致旱灾?”
王晏盯着张三被众人高高举起的身影,沉默良久。
“晚了。”他声音低沉,“火种已入百姓手。你拦得住一个人,拦不住千万人想活命的心。”
他转身欲走,忽又停步:“传话下去,各族私塾,即日起加授算学。凡子弟不通《机枢要义》者,不得入祠堂祭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