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冲突的余波,在轩梓文老师各打五十大板却又暗含偏袒的处理下,渐渐平息。王少杰被抬去治疗,没有半个月估计下不了床。橘子学姐在最初的惊慌和歉意后,似乎对霍雨浩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好奇,偶尔看向他时,眼神不再只有畏惧,还夹杂着一丝同病相怜的探究。珂珂和紫木则明显对我们疏远了许多,带着戒备。对此,我和霍雨浩并不在意。明德堂本就是龙潭虎穴,我们从未指望过能在这里交到朋友。只要不影响学习和获取知识,些许敌意,不过是磨砺心性的砂纸。
轩梓文老师显然也意识到了实验室里微妙的气氛。他没有再安排集体教学,而是采用了更具针对性的方式。
“魂导器的根基,在于材料,在于对能量载体本质的理解。”第二天,他将我和霍雨浩带到实验室一侧,那里陈列着上百种不同质地、颜色、能量波动的金属锭和其他稀有材料。“技巧可以学习,图纸可以临摹,但若不能理解你手中材料的‘魂’,制作出的魂导器便徒具其形,缺乏真正的灵性。雨浩,你的灵眸武魂赋予你无与伦比的微观洞察力,这是你的天赋,但也可能成为你的桎梏。你习惯于‘看’清一切,但有些本质,需要用心去‘听’。”
他指向那些材料:“放下你的眼睛,闭上它。用你的手,用你的魂力,用你的精神力,去触摸,去感受,去倾听。感受它们的密度,它们的韧性,它们内部能量流动的脉络,倾听它们在魂力浸润下发出的细微‘呼吸’与‘律动’。周铭,”他转向我,“你对能量有着超乎常人的亲和与感知,你的路更偏向于‘理解’与‘架构’。你去感受不同材料之间能量传递的损耗、共鸣与排斥。我要你们在三天内,将这里一百三十七种基础材料的特性,不仅仅是数据,而是它们独特的‘个性’,刻进你们的本能里。”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却又至关重要的基础训练。对于习惯了依靠视觉和精神探测的霍雨浩来说,闭上眼仅凭触感和魂力反馈去认知材料,无疑是一种挑战。而对于我,虽然“源心通明”和“能量感应”让我能轻易洞察材料内部的能量结构,但轩梓文要求的“倾听个性”,则涉及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近乎玄学的共鸣。
我们都没有废话,立刻投入其中。
实验室里安静下来,只剩下材料被触摸时发出的细微声响,以及魂力流转时微弱的嗡鸣。
霍雨浩盘膝坐在材料架前,依言闭上了双眼。他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块最基础的沉银。起初,他的动作有些僵硬,眉头微蹙,显然在努力压制依赖视觉的本能。他的魂力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沉银之中,试图捕捉内部的每一丝变化。但进展缓慢,沉银内部的结构在他感知中模糊而混沌。
我没有打扰他,走到另一排材料前。我没有像霍雨浩那样完全摒弃视觉,但将“源心通明”的感知聚焦于能量层面。我拿起一块天星铁,指尖触及那冰凉而布满星点的表面。在我的感知中,天星铁内部仿佛蕴含着一片微缩的星空,无数细微的能量节点如同星辰般闪烁,彼此间由极其纤细的能量丝线连接,构成一个稳定而玄奥的网络。当我将一丝极微弱的本源魂力注入时,这些“星辰”仿佛被点亮,能量网络微微震颤,发出一种低沉而悠远的共鸣,如同星河流淌。
“这就是它的‘呼吸’吗?”我心中明悟。轩梓文所说的“个性”,或许就是每种材料独一无二的能量频率和内在结构韵律。
我沉浸在这种奇特的感知中。炽铜的热情爆烈,如同燃烧的火焰;寒心铁的冰冷孤寂,仿佛万载玄冰;秘银的柔韧通透,似水银泻地;精金的厚重坚韧,宛若大地脉络……每一种材料,在我“听”来,都像是一个拥有独特生命和情绪的存在。我的“万源调和”魂技甚至开始自发运转,微妙地调整着我的魂力输出,试图与每一种材料的“个性”达成最和谐的共鸣。这个过程,不仅是在认知材料,更是在锤炼我对魂力无与伦比的精细操控力。
时间悄然流逝。第一天,霍雨浩似乎进展甚微,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紧抿着嘴唇,没有丝毫放弃的意思。我知道,他骨子里的倔强和坚韧,绝不逊色于任何人。
第二天下午,我正握着一块极其敏感、内部结构宛如蜂巢的“共鸣金”仔细感知其独特的振动频率时,忽然心念一动,感受到旁边霍雨浩的方向传来一股奇异的精神波动。
我转头望去。只见霍雨浩依旧闭着双眼,但他脸上的焦躁和困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专注。他双手虚按在一块之前他一直无法准确把握的“流云铁”上。那流云铁质地奇特,内部结构仿佛时刻在缓慢流动,极难捕捉。
此刻,霍雨浩的魂力不再像之前那样强行侵入,而是化作无数比发丝还要纤细千百倍的精神力丝线,温柔地、耐心地渗透进流云铁内部。他的精神力仿佛拥有了生命,不再是粗暴的探测工具,而是化作了最耐心的倾听者,跟随着流云铁内部那看似混乱实则蕴含某种深奥规律的流动轨迹,轻轻“抚摸”着每一个能量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