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51章 科举闹剧开端

穿越唐朝当财子 第51章 科举闹剧开端

作者:翅膀上的蜘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0:32

初冬的长安,第一场雪刚过,青石板路上覆着一层薄雪,踩上去咯吱作响。李府的书房内,炭火烧得正旺,暖意融融,却掩不住空气中的几分紧张。

李老郎中坐在太师椅上,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论语》,眼神却没落在书页上,而是频频看向站在对面的李逸。自上月 “逸品号” 从西域带回大批香料、珠宝,李治在朝堂上特意夸赞李父 “教出好儿子,为大唐海上贸易立大功” 后,李老郎中这几日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执念 —— 让李逸参加科举,挣个 “正途出身”。

“逸儿,你可知陛下前日召见我时,除了夸你,还说了什么?” 李老郎中放下书卷,语气带着几分郑重。

李逸刚从 “逸品轩” 回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雪气,他接过侍女递来的热茶,轻声问道:“父亲,陛下还说了什么?”

“陛下说,你‘实干有余,功名不足’。” 李老郎中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期盼,“咱们李家虽是商户出身,可你如今已是户部郎中,又有学院、商船队的事业,若是能再考个科举功名,那便是‘文武双全’的体面人。日后在朝堂上,谁还敢说你是‘商人出身,难登大雅’?”

李逸手中的茶杯顿了顿。他穿越到唐朝两年,早已习惯了用实干证明自己,对科举这种 “死记硬背八股文” 的制度向来不感兴趣。更何况,他对八股文一窍不通,连《论语》《孟子》都是这两年为了和官员打交道才粗略翻了翻,哪有信心参加科举?

“父亲,科举考的是八股文,讲究‘代圣贤立言’,儿子连基本的格式都弄不明白,怕是考不上。” 李逸试图解释,“而且儿子如今的事业,无论是学院还是商船队,都能为大唐做实事,未必需要科举功名来证明自己。”

“你懂什么!” 李老郎中猛地一拍桌案,语气激动起来,“商人做得再大,挣的钱再多,在世人眼里也只是‘逐利之徒’。可科举出身就不一样了,那是‘天子门生’,是正途!你看苏将军、程将军,哪个不是有功名在身?就算你如今受陛下赏识,可没有科举出身,日后在朝堂上始终矮别人一截!”

李逸看着父亲激动的神情,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父亲的执念由来已久,李老郎中年轻时也曾参加过科举,可惜屡试不第,才转而从商。如今看到儿子有机会 “弥补” 自己的遗憾,自然不肯轻易放弃。

“父亲,儿子明白您的心意,可科举真的不适合我。” 李逸还想再劝。

“没有适不适合,只有愿不愿意!” 李老郎中打断他,语气带着几分强硬,“我已经托人给你报了春闱,还有三个月时间,足够你好好备考。从今日起,你就闭门读书,‘逸品轩’和学院的事,暂且交给下属打理,等考完科举再说!”

看着父亲不容置疑的眼神,李逸知道再争辩也无用。他了解父亲的性格,一旦认定的事,绝不会轻易改变。更何况,父亲也是为了他好,希望他能在朝堂上 “更体面”。无奈之下,李逸只能点头答应:“好,儿子听父亲的,参加科举。”

李老郎中这才露出笑容,连忙从书架上搬下一堆书籍:“这些都是我当年备考时用的《四书章句集注》《八股范文》,你好好看,有不懂的就问我。我还请了前几年的科举状元,每周来家里为你讲解八股文的写法,定能让你有所收获。”

李逸看着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书籍,只觉得头都大了。这些书全是晦涩难懂的古文,还有那些死板的八股格式,让他一个习惯了现代思维的人实在难以接受。

接下来的几日,李逸被迫开始了 “苦读” 生活。每日清晨,天不亮就被父亲叫起来背书;上午跟着前科举状元学习八股文的 “起承转合”;下午则要对着范文仿写,可写出来的文章总是被状元评价 “过于直白,无圣贤之风”。

“李公子,八股文讲究‘代圣贤立言’,要模仿孔子、孟子的语气,不可有太多‘个人之见’。” 状元先生拿着李逸写的文章,眉头皱得紧紧的,“你看你这篇《论民生》,通篇都在说‘如何种棉花、如何造农具’,虽实用,却少了‘圣贤之道’,不符合科举的要求啊。”

李逸心中无奈,他本就不懂什么 “圣贤之道”,满脑子都是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实用方法。可科举考的不是这些,而是那些脱离实际的八股文,这让他实在提不起兴趣。

一日午后,李逸看着桌上的《论语》,越看越觉得枯燥。他突然想起现代的 “思维导图”,不如将《论语》《孟子》中的知识点按类别整理,这样记起来会更清晰。说做就做,李逸找来一张大白纸,在纸上画了三个大圈,分别标注 “治国”“民生”“商业”。

在 “治国” 圈里,他写下 “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还在旁边标注 “对应案例: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在 “民生” 圈里,他写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标注 “对应措施:推广棉花种植,改良农具”;在 “商业” 圈里,他写下 “市贾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标注 “对应实践:‘逸品轩’明码标价,不欺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