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四年的盛夏,长安皇家科学院农科实验室的窗户敞开着,阵阵蝉鸣透过窗棂传入室内,却丝毫未影响屋内众人的专注。实验室中央的长桌上,摊满了各地州府的奏折 —— 从江南的苏州、扬州,到中原的洛阳、开封,再到岭南的广州、交州,乃至东北的营州、幽州,几乎所有州府都在奏折中恳请朝廷尽快推广 “逸品粮” 种植,字里行间满是对高产作物的期待。
李逸坐在长桌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奏折,眉头却微微蹙起。他深知,“逸品粮” 要在全国落地生根,绝非简单地分发种子便能实现。大唐疆域辽阔,各地气候、土壤差异极大:江南多雨,每年梅雨季节长达月余,土壤湿润易涝;中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却常有风沙;岭南湿热,蚊虫滋生,作物易受虫害;东北则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作物生长周期受限。若用统一的种植方法,不仅难以实现高产,甚至可能导致作物减产,让农户们失望。
“要让‘逸品粮’真正惠及全国百姓,必须有一套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种植指南。” 李逸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 —— 皇家科学院农科的五位博士、参与苏州与凉州试点的十名农科学子,还有从江南、西北、中原等地邀请来的八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组建‘逸品粮种植指导小组’,共同编写《逸品粮种植手册》,确保每个地区的农户都能根据手册,种出高产的玉米与土豆。”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农科博士陈默率先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苏州试点时,我们针对多雨气候总结的起垄、排水方法,若直接用到西北干旱地区,定会适得其反。手册必须按地区分类,详细标注不同地区的种植要点,才能让农户真正受益。”
来自江南的老农王老汉也附和道:“是啊!俺种了一辈子庄稼,知道不同地方的土地脾气不一样。就像俺们江南的稻田,要经常放水;可到了西北,地里的水多了,庄稼反而会烂根。这手册要是能把每个地方的种植窍门说清楚,俺们农户种起来才心里有底。”
随后,指导小组便开始商议手册的编写框架。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定将手册分为 “玉米篇” 与 “土豆篇”,每一篇都按 “地区分类” 展开,针对江南、中原、岭南、东北、西北五大区域的气候与土壤特点,制定详细的种植方案。
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后,实验室里每天都热闹非凡。农科学子们负责整理试点期间的种植数据,将苏州、凉州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一一记录;农科博士们则根据这些数据,结合各地的气候资料,制定科学的种植参数;老农们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博士们制定的参数转化为农户能理解的 “土方法”,确保手册接地气、好操作。
在 “玉米篇” 的编写中,针对江南多雨的特点,陈默博士特意强调:“江南地区种植玉米,起垄高度需达一尺,比苏州试点时的高度再增加三寸,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雨水浸泡根系;同时,排水沟宽度要扩展到三尺,确保梅雨季节雨水能及时排出,避免田间积水。” 来自江南的王老汉补充道:“俺们江南人种庄稼,讲究‘高垄深沟’,玉米垄之间的沟一定要挖得深,下雨后水能顺着沟流走,玉米根才不会烂。”
针对中原平坦的地形,农科学子提出 “宽窄行种植法”:“宽行留三尺,窄行留两尺,这样既能保证玉米苗通风良好,减少病害,又方便农户在宽行里除草、施肥,不影响玉米生长。” 中原老农则笑着说:“这个方法好!俺们中原地多,这样种不仅省力气,还能多收粮,俺们农户肯定愿意学。”
岭南湿热的气候是玉米种植的一大难题,农科博士们经过研究,特别标注:“岭南地区种植玉米,需提前在种子上涂抹用苦参、艾草熬制的防蛀药剂,避免种子被虫害;同时,要在雨季来临前一周收获玉米,防止玉米穗发霉 —— 岭南的雨又大又勤,玉米穗一旦淋雨,很容易长霉点,就卖不上价钱了。”
而针对东北寒冷的环境,指导小组提出了 “防寒种植法”:“选择背风向阳的地块,在播种前将地表覆盖一层五寸厚的秸秆,既能提高地温,又能保持土壤湿度;播种时间比中原晚一个月,在五月初播种,确保玉米能在霜降前成熟,延长生长周期。” 东北老农连连点头:“俺们东北冷得早,这么种能让玉米多长些日子,产量肯定能高不少。”
“土豆篇” 的编写同样细致入微。针对西北干旱的特点,指导小组在凉州试点 “深沟垄作 稻草覆盖” 的基础上,补充道:“每半月浇一次水,每次都要浇透,让水分渗透到地下三尺深,避免浅浇导致土豆根系上浮,遇到干旱就枯死;浇水后,要及时在垄上再铺一层稻草,减少水分蒸发。” 西北老农补充说:“俺们西北缺水,这么浇水能让水存住,土豆才能长得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