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歇的太极殿后殿,暖阁内的地龙烧得正旺,空气中弥漫着龙涎香与暖酒的醇厚气息。唐太宗刚结束早朝,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翻阅奏折,内侍轻声禀报:“陛下,兵部尚书苏定方大人求见,说有要事启奏。”
“苏定方?” 唐太宗放下奏折,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苏定方向来专注军务,今日刚退朝便再次入宫,想必是真有重要之事。“宣他进来。”
不多时,苏定方身着紫色官袍,手持笏板,稳步走进暖阁。他身姿挺拔,虽已年近五旬,却依旧精神矍铄,只是今日脸上多了几分郑重。“臣苏定方,叩见陛下。” 他躬身行礼,语气恭敬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恳切。
唐太宗抬手示意他起身:“苏爱卿不必多礼,坐吧。今日退朝后特意入宫,可是边境有新的动向?”
苏定方谢座后,并未直接回答,而是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疏,双手递上:“陛下,臣今日入宫,非为军务,而是为一桩私事 —— 恳请陛下为户部侍郎李逸与小女苏瑶赐婚。”
唐太宗接过奏疏,展开一看,只见上面详细写着李逸与苏瑶的相识过往及协作事迹,字里行间满是对两人的认可与期许。他微微挑眉,放下奏疏,笑着说:“哦?你倒说说,为何想让朕为他们赐婚?”
苏定方坐直身体,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李逸虽出身白身,却才华横溢、心怀百姓。三年来,他推动盐铁改革、恢复西域商路、救灾江南,功绩卓着,是朝中难得的栋梁之才。小女苏瑶自与他相识以来,便始终与他并肩而行 —— 当年李逸查张承宗贪腐案,瑶儿协助收集证据;江南织造府改革,瑶儿提出‘分档定价’之策;开设逸品女红坊,帮助数千女子增收;就连盐铁衍生品创新、逸品酒庄建立,瑶儿也都全力支持。”
他顿了顿,眼中满是欣慰:“臣看在眼里,他们二人不仅志同道合,更都以民生为重。李逸有才干,能定国安邦;瑶儿有贤德,能助他稳定后方。如今李逸获赐紫金鱼袋,深受陛下信任与百姓爱戴,正是他们成婚的好时机。臣斗胆奏请陛下赐婚,既了却臣的心愿,也能让二人更好地携手,为大唐效力。”
唐太宗闻言,眼中露出了然的笑容。其实,他早已知晓李逸与苏瑶的故事。当年李逸初入朝堂,查盐铁贪腐案时,苏瑶便以女子之身深入江南盐场,收集到关键证据;后来逸品轩推出盐铁衍生品,风靡长安,他也听闻背后有苏瑶的心血;就连宫中贡品葡萄酒,唐太宗也听内侍提过,是苏瑶协助李逸改良工艺、拓展销路。
“朕也正有此意!” 唐太宗笑着点头,语气中满是赞同,“李逸有才干,能办实事;苏瑶有贤德,且聪慧过人。二人成婚,实乃天作之合。朕早就觉得,他们二人是长安城内最般配的一对,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提及。既然你今日奏请,朕便即刻下旨,为他们赐婚!”
说罢,唐太宗当即召来内侍,命其取来纸笔,亲自拟定圣旨。他提笔挥毫,字迹苍劲有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户部侍郎李逸,才德兼备,功绩卓着;兵部尚书苏定方之女苏瑶,贤良淑德,心系民生。二人志同道合,情深意笃,朕甚嘉之。特赐婚李逸与苏瑶,婚期定于次年春三月初三,着礼部筹备婚礼,令百官与百姓共贺此良缘。钦此!”
圣旨拟定后,唐太宗加盖玉玺,递给苏定方:“你且看看,是否满意?”
苏定方接过圣旨,双手捧着,激动地说道:“陛下圣明!臣代小女与李逸,谢陛下恩典!”
“起来吧。” 唐太宗笑着说,“李逸是朕看重的人才,苏瑶也是朕欣赏的女子。他们成婚,不仅是一桩美事,更是大唐的幸事。朕倒要看看,这对年轻夫妇,日后还能为大唐带来多少惊喜。”
苏定方再次谢恩后,便捧着圣旨出宫。刚走出皇宫大门,他便忍不住加快脚步,想要尽快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苏瑶。而内侍则拿着圣旨,前往长安各处宣读 —— 先是户部与兵部,再是西市的逸品轩与逸品酒庄,最后是长安的大街小巷,让百姓们都知晓这桩皇家赐婚的美事。
消息很快传遍长安。户部衙门内,官员们得知李逸获赐婚,纷纷围拢过来道贺。户部尚书王圭拍着李逸的肩膀,笑着说:“李大人,恭喜恭喜!陛下赐婚,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苏姑娘贤良淑德,与你真是般配!”
李逸捧着圣旨,脸上满是惊喜与激动。他从未想过,唐太宗会亲自为他赐婚,更没想到苏定方会主动奏请。想到苏瑶,他心中满是甜蜜,恨不得立刻飞到她身边,与她分享这个好消息。
西市的逸品轩与逸品酒庄更是一片欢腾。伙计阿福拿着刚从街上听来的消息,冲进逸品轩,高声喊道:“大家快听!陛下为李大人与苏姑娘赐婚了!婚期定在明年三月初三!”
正在整理香料货架的伙计们闻言,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欢呼起来。账房周掌柜笑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李大人与苏姑娘这么多年相互扶持,终于要成婚了!咱们得好好筹备,为他们办一场热闹的婚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