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晓从那几个磕头如捣蒜的混混嘴里,连吓带唬,总算把这个名为“青石镇”的地方摸了个大概。
这大夏朝她自然是没听过,眼下所在的永州地界,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州府。而这青石镇,因着有一条连通南北的官道经过,还算有几分热闹。镇上的势力倒也分明:
地头蛇是赵家: 镇上的里正就姓赵,族里人多,在镇上开着最大的杂货铺和粮店,是名副其实的地头蛇,寻常人不敢招惹。
清贵是柳家: 祖上出过大官,如今虽有些没落,但仍是书香门第,在镇东头开着唯一家青山书院,镇上有点钱的人家都愿意把孩子送去开蒙,颇受尊敬。
最大的“流量中心”青山书院: 这倒是出乎苏晓晓的意料。这青山书院并非官学,而是十几年前一位致仕的柳家官员回乡创办的,因其教学有方,竟在周边几个州县都闯出了名头,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求学。书院就坐落在镇子西头,依山而建,环境清幽。可以说,这青石镇一多半的繁华,都是靠着书院带起来的。
至于帮派?混混们支支吾吾,只说镇上有几个不成气候的青皮,偶尔收点小摊贩的“保护费”,但也不敢太过分,毕竟上面有赵家压着,书院的山长据说也有些背景。
打听清楚这些,苏晓晓心里稍微有了点底。眼下她身无分文(打劫来的那点钱经不起花销),首要任务还是生存。总不能真靠“黑吃黑”过日子,那不长久,也危险。
她开始在镇上转悠,重点考察书院附近。这一看,让她那颗摆摊人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
书院门口有一条不算宽的街道,此时已是午后,竟也颇为热闹。关键是,街道两旁规规矩矩地摆着不少小摊!卖文房四宝的,卖吃食的,卖山货的……她仔细观察,发现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一个穿着类似衙役号服的人过来,摊主们便会主动递上几枚铜钱,那人收了钱,点点头便走了,并不驱赶,也不刁难。
“交钱就能摆摊?还没有城管追?!”苏晓晓眼睛都亮了!这对一个在现代社会跟城管“斗智斗勇”惯了的摊贩来说,简直是天堂!她恨不得立刻穿回去,跟那些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的同行们吹嘘:“姐妹们!我找到了摆摊圣地!没有城管!只要交钱!你们快来啊!” 可惜,这地方,目前看来只有她能来。这份“独享”的快乐,让她忍不住咧开了嘴。
激动归激动,活儿还得一样样干。摆摊,她是专业的!
她找到镇上唯一的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灼热的气息扑面而来。老师傅光着膀子,浑身是汗,听说她要定做一个“圆形的、中间略凹、边缘要薄、还要带个把手”的奇怪铁家伙,皱起了眉头。
“姑娘,你这物件儿费料又费工,不便宜啊。”老师傅掂量着说。
苏晓晓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报价时,心还是抽了一下。铁在这时代是贵重物资,打造这么一口特制的“煎饼鏊子”,几乎花掉了她打劫来的大部分钱财。她咬着牙,仔细跟老师傅比划尺寸、厚度要求,最后又额外加了几个铜钱,恳求师傅一定把表面打磨得光滑些。看着烧红的铁块在师傅锤下渐渐成型,她心疼钱,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剩下的钱,她精打细算。弄了个二手推车和炉子,又去粮店,买了最便宜的杂粮面——幸好,煎饼对这玩意儿不挑,啥面都能烙。又买了些鸡蛋、粗盐、葱,还找到一种豆子发酵做的大酱,尝了尝,咸香够味,可以替代甜面酱。最后,她在离书院不远、相对偏僻的一条小巷里,租下了一间最简陋的小屋,仅能放下一张板床和一个小灶台,但总算有了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一切准备就绪。交了这个月的“摊位管理费”后,苏晓晓的“苏记煎饼”摊,终于在青山书院外的街角支棱起来了!
第一天,她没敢准备太多材料。学着旁边摊贩的样子,把家伙事摆好。临近中午,街上人渐渐多起来,但多是行色匆匆的路人,对她这新摊子投来好奇一瞥,却无人问津。
苏晓晓不慌,这可是她的专业领域!她深吸一口气,把锅烧热,舀一勺面糊,“刺啦”一声倒在光滑的铁片上,木刮板熟练地一转,一个完美的圆饼瞬间成型。香气随之飘散。
她一边做,一边亮开嗓子,把自己编的顺口溜喊了出来:
“看一看,尝一尝嘞!苏记煎饼香又香!杂粮面,鸡蛋黄,大酱小葱里面藏!焦香酥脆好味道,十文钱一张顶肚肠!先尝后买,不好吃不要钱嘞!”
这新鲜的叫卖方式,加上锅里散发出的独特焦香,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围拢过来。
一位大娘好奇地问:“闺女,你这卖的是个啥饼?没见过哩!”
“大娘,这叫煎饼,您尝尝!”苏晓晓麻利地把第一张煎饼切成长条,插上细竹签当作试吃品递过去。
又有几个人凑上来问价钱和味道。
苏晓晓笑容满面,应对自如:“十文钱一张!来,这位大妹子,你也尝尝!尝尝不要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