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荆江的水裹挟着残阳,将曹操与吕子戎的身影拉得狭长。昔日的知交站在江滩两端,一边是挟北方之众的丞相,一边是寻得明主的义士,对话里藏着未说尽的旧谊,也藏着乱世难违的立场。当吕子戎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刘备在江陵的灯火、蒋欲川在华容的刀光、江东吕莫言的筹谋,都在为“赤壁之战”的大幕,悄悄系上最关键的绳结。
一、江渚对谈:孟德忆旧诉牵挂 子戎守志拒归营
吕子戎刚击退曹军先锋,江风就送来一阵熟悉的马蹄声——曹操率中军赶到了。玄色的丞相袍在风中飘动,乌骓马踏过江滩的碎石,停在离吕子戎十步远的地方。曹操翻身下马,目光落在吕子戎手中的影匿剑上,剑刃还沾着刚才搏杀的血,却已收了锋芒。
“子戎,”曹操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不像对敌军,倒像对老友,“自你去年离开许都,我夜里常难安枕。曾派斥候寻你,只闻你往荆襄去,却没想到,再见时竟是这般光景——你护着刘备,我追着刘备,倒成了敌对面。”
吕子戎握着影匿剑的手紧了紧,剑尖微微下垂,避开曹操的目光:“丞相挂怀,子戎愧受。当年离许都,非是负你,只是看清‘挟天子非为兴汉’,子戎所求,是能护百姓、安天下的明主。如今得遇玄德公,他仁厚待民,子戎已寻得归宿,还望丞相莫再提旧事。”
“明主?”曹操笑了笑,笑声里带着自嘲,“刘备漂泊半生,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你竟认他为明主?我曹操统一北方,免百姓战乱之苦,难道不比他强?”
“丞相之功,天下皆知,”吕子戎抬眼,目光坚定,“但丞相之‘安’,是靠铁蹄踏出来的;玄德公之‘安’,是靠百姓心甘情愿跟着走出来的。子戎选的不是强弱,是初心。”
两人站在江滩上,身后是曹军的十万大军,远处是刘备船队消失的方向,却没人动手。曹操看着吕子戎,想起当年吕子戎献青釭剑时的意气,想起他为自己分析荆襄局势的条理,心中竟生出几分惋惜:“若你愿回来,我既往不咎,仍封你为裨将军,随我南征,日后定能封侯拜将。”
吕子戎摇头,躬身行了一礼——这一礼,是谢昔日知遇之恩,也是辞旧日情谊:“丞相美意,子戎心领。道不同,不相为谋。今日我拦在这里,不是为了与丞相厮杀,只是想为玄德公和百姓,多争取片刻时间。”
曹操沉默了,江风卷着浪花拍在岸边,发出“哗哗”的声响。他知道吕子戎的性子,一旦认定,绝不会回头。许久,他才开口:“罢了,你既选了刘备,我便不逼你。只是……今日之后,你我再见面,便是真的敌人了。”
吕子戎没再说话,只是握着影匿剑,转身往江滩另一侧走去。曹操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竟没下令追击——或许是念及旧谊,或许是被那句“护百姓”触动,又或许,是黄昏的暮色,让这位枭雄暂时放下了霸业的执念。
二、谜影无踪:三种传闻留悬念 孟德默然续南征
黄昏的雾渐渐漫过江滩,吕子戎的身影走到江渚尽头,便再也看不见了。曹军将士围上来,请示曹操是否追击,曹操却只是挥手:“不必追了,先往江陵去。”
可吕子戎的下落,却成了荆江两岸流传的谜。
- 第一种说法,是“自刎报恩”:有人说,吕子戎见曹操放他一马,又念及昔日曹操曾下令“不许放冷箭伤赵云”,间接救了少主阿斗,便在江滩上拔剑自刎,以死报答这份恩情,也换曹操暂缓追击刘备。曹军士兵后来在江滩上看到一滩血迹,更让这说法添了几分真实。
- 第二种说法,是“策马沉江”:有渔民说,黄昏时看到一个穿黑色劲装的男子,骑着马冲入荆江,马蹄溅起的水花混着暮色,很快就被江水吞没。有人说他是想用自己的死,求曹操看在旧情上,不再追杀百姓;也有人说他是不愿再面对“旧主与新主”的两难,选择以死解脱。
- 第三种说法,是“密林归隐”:荆州的樵夫说,曾在江滩旁的密林中,看到过一把沾着水的影匿剑,剑旁还有半块麦饼,却没见到人。有人说吕子戎是藏进了密林,想等风头过后再去找刘备;也有人说他是厌倦了乱世,索性归隐山林,不再过问天下事。
这些传闻传到刘备耳中时,他正站在江陵的城楼上,望着荆江的方向,眼眶泛红:“子戎是为了我,才落得这般下场……若他真的不在了,我刘备此生都难心安。”诸葛亮拍了拍他的肩,轻声道:“主公,子戎素来聪慧,或许只是暂避锋芒。我们当下最要紧的,是守住江陵,联络江东,共抗曹操——这也是子戎想看到的。”
而曹操到了江陵后,也没再提吕子戎的事,只是下令清点江陵的粮草、整顿水军——他知道,不管吕子戎是生是死,南征的路都要继续。只是偶尔在夜里,他会拿出当年吕子戎献上的青釭剑(后被赵云夺走,曹操又寻得一柄相似的剑),摩挲着剑刃,想起江滩上那个决绝的背影,心中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