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冬,长山列岛的海浪裹着寒意,拍打着管承叛军的营垒;江夏的江面,江东水师的帆影划破晨雾,试探着黄祖的防线。曹操的劝降书刚化解了跨海作战的风险,孙权的试探性进攻已摸清了敌军的弱点。吕莫言的落英枪第三次叩响柴桑的茅庐,大乔的身影又立在长江的雪岸——北方的曹操在稳内政,南方的孙权在探前路,乱世的棋局,在“招抚”与“试探”的节奏里,悄悄为下一轮博弈蓄力。
一、长山平叛:何夔献谋招管承 石武挥斧斗虎痴
青州长山列岛的主峰上,管承穿着黑色皮甲,握着一柄环首刀,望着远处海平面——他是原东莱太守管统的旧部,管统因抗拒曹操政令被斩后,他率三千家眷、万余部众占据长山列岛,靠劫掠青州沿海商旅为生,成了曹操稳定青州的心头患。
“将军,曹军的使者来了!”亲兵匆匆来报,语气带着紧张——曹操已派许褚率五千水军围住列岛,战船连营数十里,却迟迟不进攻,反而派使者登岛,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管承皱眉,让使者进来。来者是曹操的谋士何夔,穿着青色儒袍,身后跟着两名亲兵,手里捧着劝降书和酒肉。“管将军,”何夔躬身行礼,语气平和,“丞相知道将军是为管太守抱不平,却也知将军本是忠义之士,不愿百姓受苦。如今丞相愿既往不咎,封将军为青州都尉,率部众迁往邺城,家眷也可妥善安置,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曹操杀我主公,还想让我归降?”管承怒喝,拔出环首刀,“你回去告诉曹操,我管承就算战死,也不会降他!”
就在这时,管承的副将石武(虚构人物,善使两柄开山斧,是管统麾下第一猛将)站了出来,对着何夔怒吼:“曹操的走狗!敢来劝降,先过我这关!”他提着双斧,直劈何夔。
“休伤何先生!”许褚的声音从帐外传来,他提着虎头刀,大步走进来——原来曹操怕何夔遇险,让许褚乔装成亲兵,随他登岛。“石武,你若敢动手,我定斩你!”
石武冷笑,双斧齐挥,“力劈华山”使出,直劈许褚的头顶。许褚不慌不忙,虎头刀横挡,“铛”的一声巨响,双斧被震飞,石武的虎口裂开,鲜血直流。他还想反抗,许褚已纵身跃起,刀光如猛虎下山,直抵石武的咽喉。
“住手!”管承大喊——他知道,石武不是许褚的对手,若石武被杀,岛上部众更无抵抗之力。“何先生,我可以归降,但我有一个条件:不得伤害我的部众和家眷,还要让他们在邺城有田可种,有屋可住。”
何夔点头:“将军放心!丞相已下令,会妥善安置你的部众和家眷,还会赐粮种、农具,让他们安居乐业。”
管承放下环首刀,对着帐外的部众大喊:“兄弟们!我们归降曹操,丞相会善待我们!”部众们闻言,纷纷放下兵器——他们早已厌倦了劫掠的日子,能安稳生活,自然愿意归降。
许褚收刀,对着何夔笑道:“何先生的招抚计,果然比硬攻管用!”何夔笑着摇头:“这是丞相的仁德,也是将军的威慑,缺一不可。”
二、求言纳谏:孟德颁令明过失 陈琳直谏获重用
青州平定的消息传到邺城后,曹操在丞相府召开议事会。厅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曹丕、曹植也在其中——曹丕刚从壶关归来,脸上带着战功的得意;曹植则捧着一卷竹简,若有所思。
“长山列岛已平,青州安稳,”曹操坐在主位上,语气平静,“但我知道,这些年征战,我定有不少过失。今日,我发布《求言令》:从今日起,你们每月初一,都要以书面形式指出我的过失,无论大小,皆可直言。记住,‘夫治世御众,诫在面从’,若只敢阿谀奉承,不敢直言,还算什么忠臣?”
众人闻言,纷纷躬身:“遵令!”
陈琳(刚被任命为司空军谋祭酒)上前一步,躬身道:“丞相,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曹操道。
“丞相之前处决管统,虽因他抗拒政令,却也让青州旧部人心惶惶,才有管承叛乱。”陈琳语气坚定,“日后处置地方官员,还请丞相多听民意,少用重刑,这样才能让地方安稳,百姓归心。”
厅内瞬间安静下来——陈琳竟敢直言曹操的过失,众人都替他捏了把汗。没想到曹操却大笑:“好!陈琳,你说得对!我之前确实太过急躁,日后定当改正。赏你黄金百两,锦缎千匹,以后有话,尽管直说!”
陈琳大喜,躬身谢恩。曹丕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警惕——陈琳刚归降就获重用,曹操的“唯才是举”,显然不会只看亲疏,他若想争夺继承权,还需更多实绩。
曹植则上前道:“父亲,儿臣认为,《求言令》不仅要让官员直言,还可让百姓上书——百姓最知地方疾苦,他们的建议,或许能让父亲更了解民间情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