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春风,裹挟着檄文的墨香与兵刃的寒气,吹遍了中原大地。曹操在陈留发出的讨董檄文,如同一颗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了天下群雄的响应。十八路诸侯,或怀着忠义之心,或揣着割据之念,纷纷提兵西进,会师酸枣,共推袁绍为盟主,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董”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陈留城外的联军大营,连绵数十里,旌旗如林,遮天蔽日。不同样式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有袁字大旗的张扬,有公孙氏图腾的凌厉,有孙坚部曲的精悍,也有曹操“忠义”旗的朴素。营盘之间虽紧密相连,却隐隐透着一股疏离——每个人都知道,这联盟的背后,是各自的算计。
曹操的中军大帐内,气氛却异常热烈。
吕子戎站在帐下,看着曹操与诸将商议进军方略。曹操身着铠甲,虽面色依旧带着几分风尘,眼神却比在陈留招募乡勇时更加锐利,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领袖的气度。他正指着地图,分析着进军汜水关的路线,言语间条理清晰,杀伐果断,偶尔望向诸将的目光,也带着安抚与期许。
“……汜水关乃洛阳门户,董卓必派重兵把守。某意,明日兵发汜水关,先挫其锐气!”曹操的声音掷地有声。
帐内诸将纷纷应和:“孟德公所言极是!”
吕子戎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敬佩又深了几分。自投靠曹操以来,他亲眼见证了这位“孟德公”如何以一己之力,串联起各路诸侯,如何宵衣旰食,谋划讨董大计。他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当世英雄”——敢行刺,敢举义,敢为天下先,眼中燃烧着匡扶汉室的火焰。
散帐后,诸将陆续离去,帐内只剩下曹操与吕子戎。
曹操走到案前,拿起那封传遍天下的讨董檄文,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叹了口气:“檄文虽发,诸侯虽聚,可这天下,真能如檄文所言,‘共诛国贼,复我汉室’吗?”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吕子戎上前一步,语气坚定:“孟德公放心!至少子戎相信,您是真心为了匡扶汉室!”
曹操抬眸,看着吕子戎眼中纯粹的信任,心中一动,笑道:“子戎为何如此信我?”
“刺董之举,非忠义之士不能为;散尽家财,招募乡勇,非有担当者不能为;串联诸侯,共举大义,非有远见者不能为。”吕子戎朗声道,“此三者,足见孟德公之心!”
曹操哈哈大笑:“好一个吕子戎!某得你相助,如虎添翼!”
吕子戎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他解下腰间的青釭剑,双手捧着,郑重地递到曹操面前。
“孟德公,此剑名为青釭,乃常山赵雄二哥所赠,象征‘德厚君仁,以剑护民’。子戎虽习得几分武艺,却自觉难当此剑之重。”他眼神灼灼地看着曹操,“如今见孟德公为讨董大业鞠躬尽瘁,子戎愿将此剑赠予公!愿公持此剑,斩除国贼,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青釭剑在帐内灯火的映照下,泛着清冷而威严的光,仿佛也在期待着新的主人。
曹操看着这柄剑,又看了看吕子戎坚定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此剑的分量——能被吕子戎这般高手珍视的剑,绝非凡品。而这份馈赠,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
他没有推辞,双手接过青釭剑,缓缓拔出。
剑光一闪,寒意逼人,帐内的烛火都仿佛被这股寒气逼得摇曳了几下。
“好剑!”曹操赞叹道,“子戎既以此剑相赠,某便却之不恭了。某在此立誓,必持此剑,不负子戎所托,不负天下苍生!”
吕子戎见曹操收下剑,心中大喜,深深一揖:“孟德公不负天下,子戎便不负孟德公!”
自此,青釭剑易主,也象征着吕子戎与曹操之间,那份基于“匡扶汉室”理想的紧密联结,达到了顶峰。
……
联军开拔前的几日,各营都在加紧操练,曹操营中也不例外。吕子戎闲来无事,便常与营中的将领切磋武艺,一来磨练身手,二来也想看看这讨董大军中,究竟藏着多少英雄豪杰。
第一个找上他的,是典韦。
典韦生得虎背熊腰,力能扛鼎,手中一对重铁戟,舞动起来如狂风扫叶,势不可挡。他听闻吕子戎武艺高强,心中不服,便提着铁戟,在演武场指名道姓要与他较量。
“吕子戎!某闻你剑法厉害,敢与某一战否?”典韦声如洪钟,震得演武场周围的士兵耳朵嗡嗡作响。
吕子戎欣然应战,拔出寻常铁剑,笑道:“典将军请赐教!”
“看戟!”典韦大喝一声,双戟齐出,带着千钧之力,直扑吕子戎面门。这一戟势大力沉,若是被击中,怕是要当场骨断筋折。
吕子戎却不慌不忙,身形一晃,如风中柳絮,险之又险地避开双戟的锋芒。他的“影匿瑬心舞”本就以灵动变幻见长,面对典韦这般纯粹的力量型选手,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