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二十年秋,湘水的界碑还沾着露水,成都的道路已扬起归尘,陈仓的山道布满了伏兵,阳平关的城墙染透了鲜血。刘备西归时的忧虑,蒋欲川南阳的静观,曹操攻关的艰难,张鲁投降的无奈,交织成乱世的又一幅画卷——汉中易主,曹魏扼住了益州的咽喉,而江东的逍遥津,正等待着一场新的厮杀。
一、湘水别去:玄德西归忧汉中 孔明谋策固蜀防
湘水之畔,刘备与鲁肃握手言和后,便率大军西归益州。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他眉头紧锁:“孔明,曹操若趁我回蜀之际攻取汉中,益州危矣!”
诸葛亮手持羽扇,沉吟道:“主公放心,我已派黄权率轻骑前往汉中,劝说张鲁归降——若张鲁能降,我们可借其之力抵御曹操;若不成,也能拖延时日,待主公回蜀后再调兵驰援。”
刘备点头,又想起赵云:“子龙被贬江州,虽有过错,却也是忠直之士。待回蜀后,我便恢复他的兵权,让他驻守巴西,防备汉中方向。”
此时,关羽骑马赶来:“兄长,我率部回荆州驻守,若曹操来犯,定让他有来无回!”
刘备叮嘱道:“云长,湘水划界只是权宜之计,孙权仍对荆州虎视眈眈,你需‘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切勿再意气用事。”
关羽虽口中应诺,眼中却闪过一丝傲气——他自恃勇猛,并未将孙权放在眼里,这为日后荆州之失埋下了隐患。
船队西行了三日,探马来报:“主公,曹操已率十万大军出陈仓,击败张鲁部将杨昂、杨任,包围阳平关!”
刘备心中一沉:“黄权还未到汉中,曹操竟进展如此之快!传令下去,加速行军,务必尽快赶回成都!”
二、南阳静观:欲川书院论时局 旧部密报透军情
就在刘备西归、曹操攻汉中的同时,南阳城内的“南阳书院”里,蒋欲川正为学生们讲解《孙子兵法》。他身着布衣,虽被闲置多年,却仍气度不凡。“‘兵者,诡道也’,曹操攻汉中,看似势如破竹,实则粮草运输艰难,若张鲁能坚守阳平关,曹操必因缺粮而退。”
课后,老部下李忠悄悄来访:“将军,曹操围攻阳平关已半月,粮草渐缺,夏侯渊建议撤军,但曹操不肯,仍在坚持。吴侯那边,湘水划界后已回师建业,吕蒙正在训练水师,似有异动。”
蒋欲川点头:“孙权若趁曹操攻汉中、刘备回蜀之际出兵合肥,曹操必首尾难顾——这正是江东的机会,可惜孙权未必有此远见。”
李忠又道:“有人劝将军向曹操上表,请求复职,将军为何不肯?”
蒋欲川轻叹:“曹操多疑,我若主动求官,必被猜忌;若他用我,自会来召。如今南阳百姓安居乐业,我在此讲学,也算是尽一份力。”
他走到窗前,望着南阳的街景,喃喃道:“曹操若得汉中,必对益州形成威胁;刘备若失汉中,蜀地难守。乱世棋局,一步错则满盘输啊。”
三、陈仓伏兵:孟德明修栈道计 徐晃暗度破杨昂
陈仓古道上,曹操的十万大军正缓缓前行。探马来报:“主公,杨昂、杨任率两万大军在陈仓南口设伏,欲偷袭我军粮草。”
曹操冷笑:“张鲁小儿,也敢用伏兵之计!徐晃,你率一万精兵,佯装护送粮草,引诱杨昂出击;张合,你率两万精兵,绕至陈仓南口西侧,待杨昂出击后,断其退路!”
二将领命而去。
次日清晨,徐晃率军护送着“粮草车”(实则空车,只表面覆盖粮草)行至陈仓南口。杨昂见时机已到,大喊:“杀!夺取曹军粮草!”率部冲出埋伏圈,直奔粮草车。
徐晃佯装不敌,率军后撤。杨昂大喜,率军追击,却不知已落入圈套。“不好!有埋伏!”当杨昂追到一处山谷时,张合率军从两侧冲出,截断了他的退路。
“徐晃!你敢骗我!”杨昂怒喝,提刀冲向徐晃。
徐晃手持大斧,迎了上去:“杨昂匹夫,今日便是你的死期!”两人大战二十回合,徐晃一斧劈中杨昂肩膀,杨昂惨叫一声,被徐晃生擒。
杨任见杨昂被俘,率军来救,却被曹操的中军拦住。“杨任,降者免死!”曹操在阵前大喊。
杨任怒喝:“我乃张鲁部将,岂会降你!”提枪冲向曹操,却被许褚拦住。许褚力大无穷,只三回合便将杨任生擒。
曹军大获全胜,顺利通过陈仓古道,直抵阳平关下。
四、阳平困守:张卫固执拒降议 孟德粮尽欲撤军
阳平关城头,张鲁的弟弟张卫身披重甲,望着城下的曹军,怒声道:“曹操匹夫,竟敢来犯我汉中!我阳平关城高池深,粮草充足,定让你有来无回!”
张鲁站在一旁,忧心忡忡:“弟弟,曹操势大,杨昂、杨任已被俘,我们恐难抵挡。不如归降曹操,保全汉中百姓。”
张卫怒道:“兄长!我们世代镇守汉中,岂能降曹?再言降者,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