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赤壁的夜浓如墨,长江的水寒似冰。曹操的火把在船楼摇曳,映着他期盼归降的笑;黄盖的战船在暗处潜行,藏着焚营灭敌的心。当东风骤起,火蛇缠上铁索,当刀光剑影撕裂夜幕,当残兵血染红江水,这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火,终于将曹操的一统梦,烧得只剩残烟。
一、寒夜迎降:孟德登楼燃炬引 赤壁江寒藏诡谲
赤壁北岸的曹军水寨,夜已深。江风裹着寒气,吹得船楼的旌旗“猎猎”作响,曹操却毫无倦意,身着锦袍,站在主舰的船楼之上,手中握着黄盖的降信,目光紧盯着南岸的方向。
“丞相,已过丑时,黄盖怎么还没来?”许褚站在身后,低声问道。他裹紧了铠甲,江风还是吹得他脸颊生疼。
曹操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指着江面:“黄盖献寨归降,需避开东吴巡逻水师,来迟些正常。传我令,所有战船点燃火把,列成‘引路阵’,让黄盖能看清方位!”
军令传下,曹军的连环战船上顿时亮起数千支火把,火光映红了江面,像一条蜿蜒的火龙,从水寨一直延伸到江心。曹操扶着船楼的栏杆,看着跳动的火光,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他仿佛已看到黄盖率船归降,自己率大军过江,一举踏平江东的场景。
江面上,寒气凝结成雾,模糊了远处的景象。只有火把的光穿透雾层,在水面投下晃动的光影。曹操身旁的程昱眉头微皱,总觉得这夜色太过安静,安静得有些诡异:“丞相,这雾太大,若黄盖真是诈降,我们难以及时应对……”
“仲德又多虑了!”曹操打断他,“黄盖被周瑜杖责,心怀怨恨,归降是真心;何况庞统的连环计已显威,就算有诈,我们的战船稳如平地,还怕他不成?”
程昱还想再劝,却见远处的雾中,隐隐出现了二十艘战船的影子,船头插着白色的旗帜——正是黄盖约定的“降旗”。“来了!黄盖来了!”曹操大喜,连忙下令,“打开水寨闸门,放他们进来!”
二、火船骤至:黄盖点火焚连环 东风卷焰吞曹营
雾中的战船越来越近,正是黄盖率领的“降船”。船头的白旗在火光下格外显眼,船上的士兵低着头,看似“归降”的顺从,实则都紧握着手中的火种。
黄盖站在主舰的船头,看着曹军水寨的火把阵,眼中闪过一丝冷厉。他低声对副将道:“待靠近三十丈,立刻点火!记住,点火后跳上小船,快撤!”
“遵令!”副将点头,悄悄将火种分给各船的士兵。
战船缓缓驶入曹军的火把阵,曹操在船楼上高声喊道:“公覆!辛苦你了!归降之后,我定封你为征南将军!”
黄盖假意拱手:“谢丞相!末将带了些粮草,献予丞相!”说话间,战船已靠近曹军的连环战船,距离不过二十丈。
“点火!”黄盖突然大喝一声。早已准备好的士兵立刻点燃火种,抛向船舱——船舱内的干柴、火油遇火即燃,“轰”的一声,二十艘战船瞬间变成了火船!
“不好!是诈降!”曹操在船楼上大惊失色,连忙下令,“快!撞开火船!弓箭手射击!”
可一切都晚了——就在此时,东南风骤起,风力越来越大,火船借着风势,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曹军的连环战船。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根本无法分开,火船“砰”的一声撞在连环战船上,火焰立刻蔓延开来,顺着铁索烧向其他战船。
“跳船!快跳船!”曹军士兵惊慌失措,纷纷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可江面上的火油也着了火,水面变成了火海,跳船的士兵要么被烧死,要么被淹死。
黄盖看着熊熊大火,冷笑一声,纵身跳入船尾的小船,副将立刻划桨,朝着南岸的东吴水师而去。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上面满是复仇的快意——周瑜的杖责没有白受,这场大火,终将烧毁曹操的霸业。
三、孔明脱身:七星台后循密道 子龙射柳惊追兵
就在黄盖点火的同时,南岸的七星台上,诸葛亮已结束“作法”。他趁着曹军大乱、东吴士兵注意力被火光吸引,悄悄从台后的密道离开,钻进了密林中的快船。赵云早已在船上等候,见诸葛亮上来,立刻下令:“开船!往夏口方向走!”
快船顺着东南风,很快驶离了赤壁南岸。可刚走不远,身后就传来马蹄声——丁奉、徐盛率三百士兵追来了,他们看到七星台空无一人,立刻猜到诸葛亮已乘船逃走,便征用了一艘东吴的巡哨船,顺着江面追击。
“孔明先生,快停下!都督有请!”丁奉站在巡哨船上,高声喊道。
诸葛亮站在船头,冷冷道:“我与你家都督有约,借完东风便归夏口,为何阻拦?”
徐盛冷笑:“都督有令,先生需留下议事!若再不停船,休怪我们不客气!”说着,就要下令放箭。
“谁敢!”赵云突然上前,手中的龙胆亮银枪换成了弓箭。他拉弓搭箭,瞄准岸边一根随风摆动的柳枝——那柳枝在百米之外,细如发丝,在夜色中几乎看不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