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墨香古镇的纸墨风华
我一觉醒来已经是清晨。
我打开透视功能,看到了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正好洒在小卡的脸上。
他悠悠转醒,匆匆洗漱完毕。
小卡和同学们吃完自助早餐。
在酒店大堂集合,乘坐大巴向着墨香古镇进发。
一路上,谢同导游向大家介绍着墨香古镇的历史。
“墨香古镇,从唐宋时期就以造纸和书法闻名遐迩。这里的造纸术传承千年,一直坚守着古法技艺,而书法更是融入了每一个镇民的生活。”
同学们的表情充满了期待。
大巴缓缓驶入古镇,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化作虚影,和同学们一起漫步。
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朴的木质建筑,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镇口,几位老者正在挥毫泼墨,书写着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引得同学们纷纷围上去观看。
谢同导游带着大家首先来到了一家造纸工坊。
工坊内,弥漫着淡淡的纸浆香气。
一位老师傅热情地迎了上来,他身着传统的蓝布衫,笑容和蔼。
老师傅先向同学们展示了造纸的原材料——竹子。
“孩子们,这竹子啊,得经过浸泡、蒸煮、舂捣等多道工序,才能变成造纸的原料。”
说着,他将已经处理好的纸浆舀出一些,倒入一个特制的木框模具中,然后轻轻晃动,让纸浆均匀地分布在模具上。
“这一步叫抄纸,手法得轻、稳、匀,这样抄出来的纸才厚薄一致。”老师傅边说边示范,动作娴熟流畅。
同学们看得跃跃欲试,小卡第一个站出来,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拿起木框模具开始抄纸。
他小心翼翼地晃动着模具,可纸浆却总不听使唤,不是这边厚了,就是那边薄了。
经过几次尝试,小卡终于掌握了要领,成功抄出了一张纸。
看着自己亲手抄出的纸,小卡满脸自豪。
其他同学也依次尝试,整个工坊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抄好的纸需要经过晾晒才能使用。
同学们跟着老师傅来到晾晒场,只见一排排竹竿上晾晒着一张张湿纸,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孩子们,这晾晒也有讲究,不能暴晒,得让纸慢慢阴干,这样才能保证纸的韧性。”老师傅耐心地讲解着。
离开造纸工坊,同学们来到了古镇的书法研习馆。
馆内陈列着各种书法作品,从古朴的篆书到飘逸的行书,应有尽有。
一位书法名家早已等候在此,他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欢迎来到书法的世界!书法,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名家先为同学们讲解了书法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技巧,然后亲自示范,写下了“墨香四溢”四个大字。
那字体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飘逸,同学们不禁发出阵阵赞叹。
轮到同学们动手了,小卡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字迹略显稚嫩,但他认真的模样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在书法研习馆的角落,小卡发现了一本古老的书法字帖,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却透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他好奇地向一旁的工作人员请教,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一本宋代流传下来的字帖,历经岁月沧桑,保存至今十分不易。
小卡听后,对古人的书法艺术更加敬佩。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墨香古镇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
同学们带着对纸墨文化的深刻理解,踏上了返回酒店的路。
一路上,大家还在热烈地讨论着今天的所见所闻,对明天的清澜山之行充满了期待。
第三天:清澜山的文化探秘与自然之旅
第三天清晨,阳光明媚,小卡和同学们早早地集合,乘坐大巴前往清澜山。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充满了憧憬。
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行驶,窗外的景色如诗如画。
终于,大巴到达了清澜山的山脚下。
谢同导游指着前方的登山步道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沿着这条步道登山,一路上会看到许多古老的道观和碑林,大家要注意安全,同时仔细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
同学们沿着步道开始登山,一路上,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鸟儿的歌声在耳边回荡。
没走多远,一座古朴的道观出现在眼前。道观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古老的匾额,上面写着“三清观”三个大字。
走进道观,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道观内,几位道士正在诵经,声音悠扬空灵。
小卡和同学们静静地站在一旁,聆听着这神圣的声音,仿佛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
在道观的后院,有一座小巧的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
花园的中央,摆放着一座精美的石亭。小卡走进石亭,发现亭内的石桌上刻着一些古老的图案和文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