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转场,我来到了在贵州平塘县的一隅,有一个名为牙舟镇的地方,这里宛如一颗隐匿在时光深处的明珠,承载着古老而独特的陶艺文化——牙舟陶。
当我踏入牙舟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民房,其间夹杂着几座冒着袅袅青烟的窑炉,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烟火的气息。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我来到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陶艺工坊,这里便是我探寻牙舟陶奥秘的起点。
工坊的院子里堆满了一摞摞陶土,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被赋予生命。
工坊内,光线略显昏暗,却并不影响匠人们专注的神情。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中的陶泥,他就是陈师傅,牙舟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之一,在这片陶艺的天地里已经耕耘了数十载。
“小伙子,你是来了解牙舟陶的吧?”程师傅微笑着看着我。
他可以看我,我这次还是个小伙子,还真有意思啊!
我赶忙点头,表明自己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浓厚兴趣,程师傅欣然放下手中的活儿,准备为我详细讲解牙舟陶的制作过程。
“咱们牙舟陶啊,能有今天的独特魅力,这陶土可是功不可没。”程师傅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块陶土,放在手心轻轻揉搓。
“这陶土取自咱们牙舟镇周边特有的矿脉,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是制作牙舟陶的绝佳材料。”
程师傅眼中满是对这陶土的珍视,仿佛在看着一件稀世珍宝。
选好陶土后,接下来便是练泥。
程师傅将陶土放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并不时翻动陶土。
“练泥这一步很关键,得把陶土里的气泡都排出来,让陶土的质地更加均匀,这样烧制出来的陶器才不容易开裂。”程师傅解释道。
经过一番捶打,原本略显松散的陶土变得紧实而有韧性,如同一块柔软的面团。
练泥完成后,就进入了塑形环节。
程师傅拿起一团陶泥,放在转盘上,轻轻转动转盘,双手开始在陶泥上舞动。
只见他的手指时而按压,时而拉伸,不一会儿,一个初具雏形的陶罐便出现在眼前。
“牙舟陶的造型丰富多样,既保留了古朴的风格,又带有夸张的艺术手法。像这陶罐,线条简洁流畅,却又不失大气稳重。”
程师傅一边说着,一边对陶罐的细节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圆润饱满。
除了这种较为规整的造型,牙舟陶还有许多以动物为原型的作品。
程师傅拿起另一块陶泥,开始捏塑一只小狗。
他先用陶泥捏出小狗的身体,然后仔细地塑造出头部、四肢和尾巴,再用竹签在小狗的身上划出毛发的纹理,最后为小狗添上眼睛和嘴巴。
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狗便呈现在眼前,它那憨态可掬的模样,仿佛下一秒就会活蹦乱跳起来。
塑形完成后,便是装饰环节。
牙舟陶的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刻花、划花、贴花等。
程师傅拿起一把刻刀,在陶罐的表面刻出精美的花纹。
“这些花纹的设计灵感大多来源于我们牙舟镇的自然风光、生活场景以及传统的民族图案。”程师傅说道。
刻刀在他手中犹如一支灵动的画笔,不一会儿,陶罐上便出现了一幅精美的图案,有盛开的花朵、飞翔的鸟儿,仿佛将牙舟镇的美好景象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陶罐之上。
装饰完成后,陶器需要进行晾干。
程师傅将陶罐和小狗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让它们自然风干。
“这个过程急不得,要让陶坯慢慢地失去水分,才能保证在烧制过程中不会出现破裂等问题。”程师傅说道。
经过几天的晾干,陶坯变得坚硬而干燥,此时便可以进行烧制了。
牙舟陶的烧制采用独特的“熏烧”工艺,这也是牙舟陶区别于其他陶器的关键所在。
程师傅带着我来到窑炉前,窑炉是一座传统的馒头窑,炉身由青砖砌成,内部空间不大,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程师傅打开窑门,将晾干的陶坯小心翼翼地放入窑内,然后在窑底铺上一层松枝和谷壳等燃料。
“这松枝和谷壳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这些烟雾会附着在陶坯表面,形成独特的色彩和纹理。”程师傅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燃料。
窑内瞬间火光冲天,烟雾弥漫。
在烧制过程中,程师傅时刻关注着窑内的温度和火势。
“熏烧的火候和时间都得严格把控,温度过高,陶器容易变形;温度过低,又无法形成理想的色彩和纹理。”程师傅说道。
他不时地通过窑门上的小孔观察窑内的情况,根据火势的大小调整通风口的开合程度。
经过数小时的烧制,窑内的温度逐渐稳定下来,此时的陶器在高温和烟雾的作用下,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程师傅耐心地等待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