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谢幕回到家中,我也跟着一起来了。
那是一座古朴的小院,青砖灰瓦,弥漫着陈旧却亲切的气息。
院子里,一棵老槐树静静伫立,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树干上挂着几个简易的皮影道具,在夕阳的余晖下投下斑驳的影子。
走进屋内,墙壁上贴满了各种皮影图案的画纸,有的已经泛黄,是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岁月。
一张老旧的八仙桌摆在屋子中央,上面堆满了制作皮影的工具:刻刀、颜料、牛皮……
还有几本装订粗糙的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皮影戏的唱词和制作心得。
老张轻轻放下手中的皮影箱,长叹一口气,缓缓坐在桌前的旧木椅上。
椅子发出“嘎吱”一声响,也在为皮影戏如今的处境而叹息。
他眼神有些空洞,呆呆地望着墙上一幅泛黄的皮影戏演出照片,照片里的他年轻帅气,周围是欢呼雀跃的观众。
这时,里屋传来一阵咳嗽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缓缓走了出来。
她走到老张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老头子,别太难过了,今天人少,说不定明天就多了呢。”
老张抬起头,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唉,我是担心这皮影戏,不知道还能撑多久。今天那几个孩子虽然感兴趣,可这又能改变什么呢……”
老妇人拉过一把椅子,坐在老张身旁,安慰道:“你看今天那中年人不是说可以帮忙传到网上嘛,说不定真能有转机。而且,你这手艺这么好,老天爷不会让它失传的。”
老张微微点头,目光落在桌上的刻刀上,喃喃自语:“这刻刀,我用了一辈子了,当年我师傅传给我的时候,就盼着我能把这手艺传下去。这么多年,我收了不少徒弟,可最后坚持下来的却没几个……”
老妇人握住老张的手,说道:“别灰心,只要你还在坚持,就有希望。再说了,现在国家也重视传统文化,说不定哪天就好了。”
老张沉默片刻,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院子里的老槐树,坚定地说:“嗯,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不会让皮影戏在我手里断了根。
明天我就和那中年人好好商量商量,看看咋把皮影戏传到网上去。”
老妇人看着老张的背影,眼中满是欣慰:“对,咱一起想办法。”
此时,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进屋内,映在老张和老妇人身上,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希望之光。
在这个略显落寞的小院里,老张对皮影戏传承的信念,如同那棵历经风雨的老槐树,依旧坚韧不拔。
第二日,阳光早早地洒在老张那略显破旧的小院里。
老张起了个大早,精心挑选出今日要表演的皮影道具,仔细地擦拭着每一个皮影,仿佛在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他的眼神中满是期待和希望。
收拾妥当后,老张背着皮影箱,迈着略显匆忙的步伐走向广场上那座孤零零的舞台。
一路上,他遇到几个熟悉的老邻居,他们纷纷对老张投来鼓励的目光。
当老张来到舞台时,发现中年人已经早早等候在那里,身旁还簇拥着一群人。
其中有几位年轻人,手持各种摄影设备,镜头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还有一位拿着笔记本的记者,眼神中透着敏锐与好奇。
中年人看到老张,赶忙迎了上去,热情地说道:“张师傅,我给您把人带来了。
这几位是做自媒体的,在网络上有不少粉丝,这位是报社的记者,他们都对您的皮影戏特别感兴趣。”
老张有些局促地搓了搓手,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连连说道:“谢谢,谢谢你们啊,我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
自媒体团队的负责人走上前,恭敬地说:“张师傅,您可别这么客气。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像您这样坚守传统手艺的人,皮影戏是咱们国家的瑰宝,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它。”
记者也微笑着递上名片:“张师傅,我想深入了解一下您和皮影戏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报道,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门艺术。”
老张激动地接过名片,眼眶微微泛红:“好,好啊!我这一辈子就守着这皮影戏了,就盼着有人能重视它。”
此刻,我也跟着一起红了眼眶,心里激动不已。
说话间,周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不仅有平日里常来看戏的老人,还有许多被消息吸引而来的年轻人和孩子。
大家好奇地围在舞台周围,看着自媒体团队调试设备,议论纷纷。
一切准备就绪,老张登上舞台。
他深吸一口气,熟练地布置好幕布,点亮灯光。
随着一阵熟悉的锣鼓声响起,老张手中的皮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许仙和白素贞在幕布上再次相遇,断桥边的浪漫,白蛇为救许仙水漫金山的惊心动魄,都在老张的演绎下栩栩如生。
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自媒体团队专注地拍摄着每一个精彩瞬间,记者则在一旁快速记录着老张精湛的表演和观众们的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