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府内,时间在笔尖与符纸的细微摩擦声中悄然流逝。林闲闭关已有数日,金石平台一角,废弃的符纸已堆积了厚厚一摞,如同秋日凋零的落叶,诉说着尝试的艰辛。他的目标始终明确——首先攻克二级符箓中颇具代表性的【神行符】。此符能引动风灵之力加持己身,令使用者身轻如燕,速度激增,无论是用于追击、逃遁还是日常赶路,都极为实用。
然而,二级符箓的难度,远非那些结构稳定的基础符箓可比。【神行符】的符文轨迹繁复异常,犹如一团被风搅乱的云气,蜿蜒盘旋,转折极多,对灵力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均匀输出”,而是需要一种近乎艺术的“流畅度”与“节奏感”。灵力输送需如溪流潺潺,连绵不绝,又要在关键的符文节点处,恰到好处地提顿、转折、蓄力,任何一丝一毫的滞涩或突兀,都会导致整个能量结构的崩塌。
林闲再次铺开一张崭新的、蕴含着微弱灵光的空白符纸。他深吸一口气,摒弃杂念,灵识高度集中,指尖灵力微吐,润饱了灵纹笔尖。落笔,起势。
笔尖沿着脑海中被系统优化过的符文轨迹开始游走。起初十分顺畅,灵力如丝般注入符纸,留下泛着青光的痕迹。但当他勾勒到一处代表“风灵汇聚”的关键螺旋节点时,问题再次出现。此处需要笔锋圆转,灵力在旋转中悄然加速、凝聚,形成一个微小的能量涡旋。
然而,就在笔尖划过弧线的中途,林闲对灵力加速的掌控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偏差——快了一瞬。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瞬,导致即将形成的能量涡旋结构发生了畸变,灵力流转顿时受阻,仿佛溪流中突然出现了一块顽石。
“嗤啦——”
一声轻微的撕裂声,符纸上刚刚绘制了大半的符文灵光骤然紊乱,如同被无形的手揉碎,随即迅速黯淡、消散,又一张符纸宣告报废。
这已经是第十三次失败了。
林闲放下笔,眉头微蹙,并未立刻开始下一次尝试。他闭上双眼,灵识内沉,仔细回放着刚才失败的全过程。系统冰冷而精确的分析数据在他脑海中流淌,将那个失败的螺旋节点无限放大,清晰地标示出灵力流速突变的具体位置和幅度。
问题根源愈发清晰:他的灵力控制,对于这种需要“动态变化”和“精准节奏”的复杂符文而言,还不够“丝滑”。他可以将灵力输出控制得非常稳定,但在需要“变速”的时候,却总是带着一种机械式的顿挫感,缺乏那种浑然天成的圆融。
难道就没有办法弥补这种控制力上的细微不足吗?林闲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工坊另一侧,那里摆放着几个尚未完成的阵盘胚体,上面刻画着精细的阵法纹路。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骤然划过他的脑海!
阵法!无论是聚灵阵、警示阵,还是他那内甲中的【千机流转阵】,其核心不也是灵力的引导、分配与流转吗?而且阵法对于灵力节点的精度、能量回路的稳定性要求,甚至比许多符箓更高!绘制符箓,何尝不是在一个极小的平面空间内,构建一个一次性的、功能特定的“微型阵法”?
这个类比让他豁然开朗!既然将绘制过程视为“书写”或“绘画”难以突破,那何不将其视为“微雕阵法”?用构建阵法节点的精确性,来重新定义和控制符文书写的每一个细节!
他不再去刻意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手感”或“节奏”,而是将整个【神行符】的符文结构,在脑海中彻底分解、重构!每一个转折点,都是一个微型阵法节点,需要精确计算灵力的输入角度和强度;每一条符文线条,都是一段能量回路,需要确保其导通性和稳定性;整个符箓,就是一个功能高度集成的、一次性激发的复合微阵!
思路一变,天地皆宽!
他再次提起灵纹笔,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专注和冷静。落笔的瞬间,他不再是单纯的“画符”,而是在“布阵”!笔尖的每一次移动,都带着一种构建精密仪器般的精准和目的性。
起笔,轻点,注入一丝灵力,构筑第一个“风源”节点——稳如磐石。
牵引,线条延伸,灵力均匀输出,形成稳定的“风行”回路——流畅自然。
至螺旋节点,笔锋圆转,灵识如同最精密的控制器,瞬间调整灵力输出,加速、旋转、凝聚——整个过程如同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机械传动,精准得没有一丝烟火气!那个曾经屡次失败的涡旋,此刻完美成型,散发着稳定的能量波动!
他的动作不再有丝毫犹豫,笔走龙蛇,却又带着一种冰冷的精确。灵力的流转不再是凭感觉摸索,而是在强大灵识和系统辅助计算下的精准执行!原本复杂玄奥的符文,在他眼中变成了由无数个微小“阵元”组成的逻辑清晰的能量蓝图!
笔尖行云流水,再无滞碍。当最后一笔——代表“神行”之意的收束符尾——轻轻提起,与起笔处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