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省委党校的报告厅,气氛庄重而典雅。主席台上方悬挂着“汉东省首届‘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治理’高级研讨会”的红色横幅。台下,坐满了来自全省各市、县的党政理论骨干、党校教师、部分高校的社科专家,以及省直机关从事政策研究的官员。这是一场学术研讨会,但在汉东省当下的政治语境中,没有任何一场会议是纯粹的学术活动。
高育良端坐于主席台中央,作为研讨会的主旨演讲嘉宾,他今天特意穿了一件深灰色的中山装,而非平日里的西装,这让他更添几分学者气质。他面前放着厚厚一叠讲稿,但整个演讲过程中,他几乎未曾低头翻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展现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惊人的记忆力。省委副书记、党校校长的身份,与知名学者型官员的形象在他身上完美融合,使得他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同志们,朋友们,”高育良的开场白温和而富有磁性,“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探讨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治理这个宏大课题,意义非凡。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最核心的,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他的演讲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谈起,脉络清晰,逻辑严谨。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如何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部分内容四平八稳,充满了正确的政治表述,台下听众频频点头,记录认真。
然而,随着演讲的深入,高育良的话锋开始出现了极其精妙而隐晦的转向。他的语调依然平和,用词依然学术化,但其中蕴含的指向性,对于台下那些熟悉汉东政治气候的“有心人”来说,已是昭然若揭。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高育良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显得深邃而凝重,“这个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凸显,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
他略微提高了声调:“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必须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水平,去追求那些看似美好,却如同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般的‘理想化’目标。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脱离实际,盲目冒进,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反而会破坏已有的发展成果,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风险和震荡。”
“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盲目冒进”……这些词汇,像一颗颗经过精心打磨的子弹,裹挟在理论的糖衣下,射向特定的目标。台下开始出现细微的骚动,一些听众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谁都知道,沙瑞金书记到任后,大力倡导“破除陋习、锐意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相较于汉东以往做法更为激进的改革设想,尤其是在干部队伍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高育良这番话,虽然没有点名,但其批判的锋芒,直指沙瑞金的施政风格。
高育良似乎浑然不觉台下的反应,继续沿着他的理论逻辑深入阐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的上层建筑,我们的各项制度、政策、法律,都必须服务于、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它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相适应时,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么,如何判断是否适应呢?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
他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留给听众消化和思考的时间。这个停顿恰到好处,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
“因此,我们在推进任何一项改革时,都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进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要深刻认识到,改变一种旧的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部分,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我们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凭着一腔热情和主观愿望,就试图颠覆长期形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模式和做法。这种‘颠覆性’的冲动,是危险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
“颠覆性冲动”、“背离基本原理”,这些论断的份量极重。高育良巧妙地将“锐意改革”可能带来的阵痛和不确定性,与“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划上了等号,在理论高度上占据了制高点,将沙瑞金可能推行的政策置于“政治不正确”的潜在风险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