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的夜,霓虹闪烁,车流如织,表面依旧繁华喧嚣。但在某些看不见的角落,暗流正借助现代科技的毛细血管,悄然涌动。现实世界会议桌上的唇枪舌剑,单位走廊里的微妙态度,最终都需要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发酵、放大,并投射回现实,影响人心。这个空间,就是网络。
程度坐在市公安局网监支队一间不显眼的办公室里,这里设备先进,屏幕墙上实时滚动着全市主要的网络数据流,但气氛却有种刻意的低调。他刚刚向祁同伟汇报完陈岩石电话事件的“成效”,下一步,就是按照预定计划,将火烧得更旺,但用的不是明火,而是看似零星、实则方向一致的“烟”。
他面前开着两台电脑,一台显示着内部工作系统,另一台则是普通的民用界面,登录着几个汉东本地流量最大的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程度没有亲自下场,他甚至没有接触那些具体执行操作的人。他只需要下达模糊的指令,自然有更下游、更难以追溯的“资源”去完成。这就是他的谨慎之处,也是祁同伟欣赏他的地方——凡事留足缓冲区。
他通过一个加密的通讯渠道,发出了简短的指令:“风向标,可以动了。重点:程序、特权、疲劳审讯。尺度:客观讨论,理性质疑,勿涉具体人名单位。范围:本地热点板块。”
指令发出后不久,汉东省一个名为“龙城论坛”的本地生活交流板块,几个看似普通的账号开始活跃起来。这些账号都有一定的注册年限,发帖历史混杂着生活分享、本地新闻评论,显得很“真实”。
晚上八点多,一个ID叫“正义小民甲”的账号,发布了一个帖子,标题颇为吸引眼球:
《程序正义何在?——深夜审讯连续十小时,是依法办案还是变相逼供?》
帖子内容没有点名道姓,而是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口吻写道:
“最近听说咱们汉东有个案子,闹得挺大。咱小老百姓不懂具体案情,就说说听说的事儿。据说涉案的某个嫌疑人,被带走调查后,经历了连续超过十个小时的马拉松式审讯,而且时间点都在后半夜。咱不是学法律的,但记得电视上普法节目说过,连续审讯好像有时间规定吧?这么搞,算不算疲劳审讯?得到的口供,还能算数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办案程序是不是也应该对所有人都一样?希望懂法的朋友给讲讲,纯讨论,不针对任何具体单位和个人。”
帖子发出后,很快就有几个“热心网友”跟帖。
ID“法海无边”回复:“楼主说的在理。《刑事诉讼法》有明确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而且必须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连续审讯十小时,尤其是在深夜,确实游走在违规边缘,涉嫌变相刑讯。口供的合法性和自愿性存疑。”
ID“龙城老炮”跟帖:“这算啥?我还听说有的办案人员,态度强硬得很,根本不把嫌疑人当人看。法律是准绳,但到了具体执行的人手里,就看良心了。现在强调依法治国,程序正义是底线,底线破了,还谈什么公平正义?”
类似的帖子,如同经过精心计算的雨点,开始在几个本地网络社区陆续出现。标题略有变化,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是某些人拥有特权?》、《聊聊最近某大案,办案方式是否值得商榷?》,内容都遵循同一模式:不直接指控,而是抛出“听说”、“据说”的模糊信息,重点围绕“程序违规”、“疲劳审讯”、“特权办案”等关键词,引导读者进行“理性”讨论。
这些帖子下面,总会适时出现一些“专业人士”进行法律解读,或者“知情人士”进行“补充说明”,将讨论引向对办案方程序合规性的普遍性质疑。气氛被烘托得仿佛一种共识正在形成:汉东正在发生一些不符合法治精神、侵犯人权的办案行为。
京州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小区里,历史系的王老师刚批改完学生的论文,习惯性地打开“龙城论坛”想看看本地新闻放松一下。他很快就看到了那个关于“程序正义”的热帖。王老师是个有点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不公现象尤为敏感。他仔细看了帖子内容和下面的评论,眉头皱了起来。
“又是这种事!”他推了推眼镜,对旁边看电视的妻子说,“你看看,现在这办案,太不讲究程序了!疲劳审讯,这跟变相逼供有什么区别?这样得来的证据,能让人信服吗?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啊!”
妻子敷衍地应了一声,继续看她的电视剧。王老师却较了真,他在帖子下面认真地回复了一段话,引经据典地论述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批评了那种“重实体、轻程序”的落后观念。他的回复,很快被其他“网友”点赞、引用,仿佛成了“理性声音”的代表。王老师感到一种参与公共事务的满足感,却浑然不觉自己的“正义感”正被人巧妙利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