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省委党校,报告厅。
能容纳近三百人的厅内座无虚席。台下,是来自全省各市、县(区)以及省直机关的部分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学员。他们穿着整洁,神情专注,笔记本和笔早已准备好。主席台上方,悬挂着醒目的会标:“汉东省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提升治理能力专题研讨班”。
今天的主讲人,是省委书记高育良。
这是高育良就任省委书记后,首次在党校如此大规模的班次上授课,意义非同一般。这不仅是一次理论辅导,更被视为新班子定调子、指方向、统一思想的重要场合。因此,台下听众的态度也格外认真,甚至带着几分揣摩的意味。
上午九时整,高育良在党校常务副校长的陪同下,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主席台。他身着深色西装,白色衬衫,系着一条暗红色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温和而儒雅的微笑。与沙瑞金时期那种充满改革锐气、喜欢脱稿即兴发挥的风格不同,高育良的讲台上,摆放着厚厚一叠精心准备的讲稿,旁边还放着他的茶杯和一本线装书,书脊上隐约可见《资治通鉴》四个字。
“同志们,大家好。”高育良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报告厅,温和而清晰,带着一种学者型的从容。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掌声停歇,高育良没有急于进入正题,而是先环视了一圈会场,目光与台下的干部们有所交流,显得平易近人。他轻轻拍了拍身旁的那本《资治通鉴》,开口道:
“今天来给大家讲课,压力不小啊。”他微微一笑,带着些许自嘲,“咱们汉东的干部队伍,藏龙卧虎,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同志很多。我坐在这里,与其说是讲课,不如说是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学习体会,共同探讨一些关于历史、关于治理、关于我们肩上责任的问题。”
这番谦逊的开场白,再次赢得了好感度的掌声。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自我革新的历史。”高育良正式切入主题,他的语速不快,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从延安时期的‘窑洞对’,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进京赶考’,再到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无不体现着这种可贵的自我革新精神。这是我们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他首先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党的自我革新理论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这部分内容严谨规范,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显示出他作为省委书记的政治站位和理论功底。
然而,接下来,高育良展示了他独特的授课风格。他没有过多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阐述上,而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特别是历史周期律的探讨。
“同志们,我们都知道那句着名的‘窑洞对’。”高育良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继续说道,“黄炎培先生问**,**能不能跳出‘其实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那么,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什么?如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育良抛出了问题,然后顺势拿起了那本《资治通鉴》。“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启示。司马光写这本宏篇巨着,目的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往往押着相似的韵脚。”
他开始引述《资治通鉴》中的典故,从秦汉的兴衰,到隋唐的治乱,分析历代王朝在开创期、鼎盛期和衰落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他特别强调了鼎盛期往往隐藏的危机:
“一个政权,在夺取天下、开创基业时,往往能够励精图治,与民众同甘共苦,所以能‘其兴也勃焉’。”高育良侃侃而谈,声音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但到了承平时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容易脱离群众,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警醒、自我革新,就会逐渐走向‘其亡也忽焉’。”
他将历史典故与当前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比如,我们现在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个‘稳’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稳’,而是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来谋求‘进’。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盲目冒进,可能欲速则不达;但一味求稳,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积累更深层次的矛盾。”
这时,他话锋一转,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汉东的现状:
“我们汉东省,经过历届班子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他首先肯定了成绩,这是必要的铺垫,“但是,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社会治理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