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省的“等待”,并没有持续太久。那种令人窒息的宁静,在某个看似寻常的周二上午,被一份从机要通道直达省委办公厅的、标注着最高密级的红头文件彻底打破。
文件抵达的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随即又以一种被加速的方式疯狂流动起来。首先接到通知的是省委办公厅主任,他几乎是跑着冲进了高育良副书记的办公室,尽管竭力保持镇定,但额角细微的汗珠和略微急促的呼吸,还是泄露了内心的惊涛骇浪。片刻之后,高育良办公室的门打开,他亲自走了出来,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但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却有一种如磐石落地般的稳定光芒。他对办公厅主任低声交代了几句,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立即通知在家的所有省委常委,半小时后,紧急常委会,第一会议室。同时,请瑞金书记过来一下。”
“是,高书记!”办公厅主任领命而去,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像敲在每个人心上的鼓点。
消息像投入静湖的巨石,以超越任何行政命令的速度,在省委大楼的每一个缝隙里扩散。没有人大声喧哗,但每一个接到电话或看到匆匆行走的领导秘书的人,都从对方的表情和眼神中读到了那个呼之欲出的答案:来了!北京的决议,来了!
一、 决议下达:字里行间的乾坤
第一会议室内,气氛庄重得近乎凝固。椭圆会议桌旁,在家的汉东省委常委们悉数到齐。沙瑞金坐在首位,脸色平静,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同僚,最后在高育良脸上停留了一瞬。高育良微微颔首,目光沉静,看不出任何情绪。祁同伟坐在靠后的位置,腰杆挺得笔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但他控制着自己的呼吸,不让丝毫急切流露出来。
省委秘书长亲自宣读了中央的决定文件。会议室里只有他清晰而平稳的朗读声,以及纸张翻动的轻微沙沙声。
文件的开篇,是惯例性的高度肯定。“汉东省委近年来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化法治建设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中央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这段评价,听起来是褒奖,但在座的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是一种“定调”,是对过去一个阶段的总结,重点在于“稳定”和“发展”,巧妙地回避了沙瑞金大力推动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深化改革”和“刮骨疗毒”式的反腐。这一定调,为后续的人事变动铺平了道路,暗示之前的路线需要调整。
紧接着,核心内容到来:“根据工作需要,经中央研究决定:沙瑞金同志不再担任汉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另有任用。”
“另有任用”四个字,被念得格外清晰。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等待着这个“任用”的具体去向。这直接关系到对沙瑞金此次调整性质的判断,是明升,是暗降,还是某种平衡?
秘书长略作停顿,仿佛是要让这个悬念多停留一刻,然后继续宣读:“沙瑞金同志将调任中央政策与发展研究院,担任院长(正部长级)。”
“中央政策与发展研究院……”几个常委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这是一个重量级的国家级智库,院长明确为正部长级。从级别上看,沙瑞金是从封疆大吏的省委书记,平调至国家级智库的一把手,确实是“正部长级”,形式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然而,在权力场的生态中,这个任命的意味再明显不过。省委书记,主政一方,手握实实在在的人事权、决策权,是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实权派。而智库院长,无论级别多高,其影响力更多在于“献策”而非“决策”,从一线实权岗位调任相对务虚的研究机构,尽管级别未变,但权力的含金量已是天壤之别。这不是明升暗降,又是什么?会议室内出现了一瞬间极其细微的松动,有人轻轻调整了坐姿,有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用这些细微的动作来掩饰内心的震动或了然。
决议的最后部分,则点燃了会议室里压抑的期待:“高育良同志任汉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汉东省省长职务。”
一句话,尘埃落定。
没有掌声,也没有异议。一切都在程序的轨道上平稳推进。但空气中弥漫的那种力量对比的彻底扭转,每个人都感受得真真切切。
二、 高育良的谦逊与沙瑞金的淡定
宣读完毕,秘书长将文件郑重地放在沙瑞金面前。沙瑞金拿起文件,又仔细地看了一遍,特别是关于自己任命的那一行字,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既没有失落,也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沉的平静。他放下文件,抬起头,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身边的高育良脸上。
“我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沙瑞金的声音平稳有力,打破了会议室内的寂静,“中央对汉东工作的肯定,是对我们全体班子成员和全省干部群众的鼓励。关于我的新职务,我服从组织安排。政策与发展研究院是国家重要的智慧机构,我会尽快熟悉情况,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