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在汉东的行程已近尾声。白日的基层走访,如同在全息投影仪下观看了一场名为“和谐汉东”的沉浸式影片,画面真实,声音立体,情感质朴,由不得人不信服。那扑面而来的安定感、满足感,那一声声对当下生活的肯定,如同一堵无形却厚实的墙,将沙瑞金与他所洞见、所忧虑的那个“真实汉东”彻底隔开。他站在墙的这边,形单影只。
按照流程,作为省委班子的两位主要领导人,高育良和沙瑞金将分别与调研组进行一次单独的工作交谈。这并非正式的述职,更像是一种非正式的、深入的意见交换。高育良被安排在上午,沙瑞金则在下午。
一、 高育良的“定调”之言
高育良与徐世清组长的单独交谈,气氛融洽,甚至带着几分学术探讨的意味。高育良没有重复汇报材料上的内容,而是以一种更高屋建瓴的姿态,阐述了他在汉东的治理哲学。
“世清组长,汉东的情况比较特殊,历史包袱重,利益格局盘根错节。”高育良语气平和,如同在探讨一个理论问题,“初时,省里确实存在一些急于求成的倾向,希望能快刀斩乱麻。愿望是好的,但方法值得商榷。实践证明,在社会转型期,过于激烈的动作,容易引发不必要的震荡,反而可能阻碍发展,影响群众真正的获得感。”
他略微停顿,给徐世清思考的时间,然后继续道:“我和同伟同志,还有班子的其他成员,经过深入调研和反思,认为汉东当前最需要的,不是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的、内生性的改革。核心是两条:一是法治,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权力运行和市场秩序,取代个人意志和运动式治理;二是发展,用持续的健康的经济增长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凝聚人心,夯实基础。”
“比如社会治安,”高育良举例说明,“我们投入重金建设‘天网工程’,严格执法队伍管理,不是搞一阵风,而是建立长效机制。效果您也看到了,群众的安全感实实在在提升了。又比如经济发展,我们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无原则的放松监管,而是明确规则,减少不确定性,让企业家能安心投资、长远规划。这几天您看到的、听到的,虽然只是片段,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治理思路的初步成效。”
他最后总结道:“我的体会是,封疆大吏,首要之责是‘稳’。这个稳,不是保守,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在深刻把握地方实情的基础上,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三者寻求最佳平衡点,方能行稳致远。汉东目前正处在这个宝贵的平衡周期内,我们需要做的,是珍惜它、巩固它,而不是轻易打破它。”
高育良的这番话,逻辑严谨,立意高远,既巧妙地将沙瑞金前期的做法定义为“急于求成”、“值得商榷”,又将当前的政策包装成“深思熟虑”、“符合规律”的“汉东经验”,更是与调研组连日来的所见所闻高度契合。徐世清组长频频点头,显然深受触动。这次交谈,与其说是汇报,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定调”,为整个调研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高育良的路线是正确的、有效的、深受欢迎的。
二、 沙瑞金的“孤独”陈词
下午,轮到沙瑞金。会议室里只剩下他和调研组的几位核心成员。气氛似乎比上午更加凝重一些。连日的奔波和所见所闻,像一层薄雾笼罩在调研组成员的心头,让他们在倾听时,不自觉地带上了预先形成的印象。
沙瑞金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也可能是唯一能让自己声音被真正听见的机会。他放弃了为自己辩解的企图,而是决定直面问题,哪怕这会让他在对比中显得“无能”或“抱怨”。
“世清组长,各位同志,”沙瑞金的开场白直接而沉重,“首先我必须坦诚,作为省委班子的主要负责人,汉东目前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段时间,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首先肯定了汉东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取得的一定成绩,语气诚恳,但很快便话锋一转。“然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甚至在某种‘稳定’的表象下被进一步固化、深化了。”
他谈到了经济发展模式:“我们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于投资拉动和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培育缓慢,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看不见的‘玻璃门’。一些重要的改革领域,比如要素市场化配置、国有企业深度改革,推进起来阻力重重,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干脆绕道走。表面上看,数据是好看的,但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他谈到了政治生态:“汉东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关键岗位长期被少数人把持,形成了固化的利益圈子,外人很难融入,新的思想、新的血液难以输入。这导致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圈子文化’、‘依附心理’有时会取代党性原则和事业为上。我初来时所所所所推动的一些改革举措受阻,深层原因正在于此。这种政治生态的‘板结化’,比任何单个的经济问题都更具危害性,它窒息了活力,阻碍了创新,也容易滋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