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琴的悄然离去,如同拂晓前最后一片阴影的消散,让祁同伟终于可以毫无挂碍地直面即将到来的风暴核心。也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那阵预示着雷霆将至的、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山风”,率先吹进了汉东省委大楼最高层的办公室——一封来自上级机关的明传电报,被机要秘书步履匆匆而又表情肃穆地送到了沙瑞金的案头。
电报内容简洁而庄重:为深入了解地方干部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工作,近期将派出调研组赴汉东省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成员名单、具体抵达时间及行程安排另行通知。
没有冗长的铺垫,没有具体的指向,但这寥寥数语,却像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在汉东最高权力圈层中激起了巨大的、无声的波澜。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而且,来得比一些人预想的稍快,又比另一些人期盼的略迟。
沙瑞金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看着这封短短的电报,每一个字都像是有千钧之重。窗外的阳光很好,但他却感觉办公室内有些莫名的阴冷。他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太久,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用务实的政绩来扭转不利的舆论环境。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摆在面前时,巨大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口。
他深知,这绝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工作调研。这是在侯亮平事件引发高层关注、京城暗流涌动、汉东内部权力格局经过激烈碰撞形成微妙均衡之后,上级对汉东班子、特别是对他沙瑞金本人和以高育良、祁同伟为代表的本土势力的一次“大考”。调研组的结论,虽然不会立刻带来人事变动,但必将作为最高决策层判断汉东局面、决定未来政策倾斜乃至人事安排的关键依据。
对他沙瑞金而言,这可能是打破目前僵局、争取上级支持、重新夺回主导权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机会。如果调研组认可了他的工作和思路,那么他就能获得尚方宝剑,足以压制高育良和祁同伟的气焰;但如果调研组得出的结论更倾向于肯定目前的“稳定”局面,那他沙瑞金在汉东的日子,恐怕就真的进入倒计时了。
这是一场他输不起的战役。沙瑞金拿起内线电话,声音沉稳地指示秘书:“通知在家的常委,半小时后召开紧急常委会。”
与此同时,在省委大楼另一层,高育良的办公室内,气氛则显得颇为不同。他也刚刚看完了内容相同的电报。与沙瑞金的凝重相比,高育良的脸上是一种成竹在胸的从容,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同伟啊,通知看到了吧?”
电话那头传来祁同伟清晰而冷静的声音:“刚看到,老师。”
“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高育良的语气带着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悠然,“该准备的,我们都准备得差不多了。现在,就是要稳坐钓鱼台,等着客人上门了。”
“老师放心,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祁同伟的回答简短有力,“基层的情况,我们已经反复梳理过,不会有任何杂音。该展示的成果,也都准备好了。现在,就看沙瑞金同志,会如何‘汇报’他的工作了。” 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高育良满意地点点头:“好。常委会上,看情况再说。记住,我们现在是优势方,要表现出自信和大度,更要体现出汉东班子的团结和和谐。具体的应对方案,会后我们再详谈。”
“明白。”
半小时后,省委常委会会议室。所有在家的常委悉数到场,每个人的表情都控制得恰到好处,但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紧张和期待交织的情绪,却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
沙瑞金坐在主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同僚,最后落在身旁的高育良脸上。高育良面带微笑,冲他微微颔首,一副积极配合的姿态。
“同志们,”沙瑞金清了清嗓子,开门见山,“刚刚接到上级明传电报,近期将派调研组到我们汉东,专题调研干部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充分体现了上级对汉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是对我们班子和全体干部的一次检验和促进。”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继续说道:“我认为,我们要把迎接调研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客观、准确地向上级反映汉东的情况。既要充分展示我们在省委领导下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要坦诚面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争取上级的指导和支持。”
他的话讲得四平八稳,无可挑剔。接着,他按照程序,请高育良谈谈看法。
高育良不慌不忙地开口,语气温和而恳切:“瑞金书记说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上级调研组的到来,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励。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以积极心迎接。汉东近年来,在瑞金书记为班长的省委领导下,总体上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这是主流,是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展示的。当然,任何地方的工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认识到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我相信,调研组的同志会给我们带来宝贵的指导意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