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旨在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的文件,如同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汉东的政坛激起了层层涟漪。尽管表面上看,省委大院的日常工作依旧井然有序,但所有嗅觉敏锐的人都意识到,一股新的暗流已经开始涌动。权力的博弈,从未真正停止,它只是变换了形式和战场。当直接的、充满火药味的对抗暂时告一段落,一种更加隐蔽、却可能更具决定性的较量——关于规则制定权与解释权的较量——悄然拉开了序幕。
省委的决定,正在这种微妙的氛围中酝酿并最终公布。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汉东省委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汉东省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指导全省范围内的推行工作。这个小组的成立,本身是常规动作,符合程序。但小组成员名单的公布,却瞬间吸引了所有局内人的目光,并清晰地勾勒出了新一轮博弈的轮廓:组长,由省委书记沙瑞金亲自担任;副组长,则包括了省长高育良,以及兼任公安厅长的省委常委祁同伟。
这个看似平衡的架构,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微缩战场。它意味着,围绕干部考核这根至关重要的“指挥棒”将如何挥舞,汉东省最高层的三位核心人物,将在这个特定的平台上,进行一轮新的、或许将决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汉东政治走向的角力。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领导小组,就是新的博弈点。
一、 小组诞生:看似平衡的架构
领导小组的成立会议,在省委第三会议室举行。会场布置得庄重而简洁,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张力。沙瑞金端坐主位,面色平静,目光沉稳。左侧是高育良,他习惯性地带着那副金丝边眼镜,脸上挂着学者型的温和微笑,但镜片后的眼神却深邃难测。右侧是祁同伟,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坐姿笔挺,神情严肃中透着一股锐气,相较于以往,更多了几分沉稳和自信。
其他成员还包括省委组织部部长、省纪委书记田国富、省委秘书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每个人的表情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丝郑重,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小组接下来要讨论的,绝非简单的技术性方案,而是关乎汉东未来干部队伍导向,乃至权力格局走向的重大议题。
沙瑞金首先做了开场讲话。他强调了此次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这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促进汉东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他的讲话高屋建瓴,完全站在落实上级精神和推动汉东全局工作的高度,语气平和但充满力量。
“同志们,”沙瑞金环视会场,声音清晰而坚定,“成立这个领导小组,目的就是要加强省委对这项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改革方向不偏、步骤稳妥、成效实在。我们制定的实施方案,既要符合上面的精神,又要紧密结合汉东的实际,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真正起到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
他的发言,牢牢抓住了“贯彻落实”这面旗帜,占据了政治和道义的制高点,为整个工作定下了基调。这意味着,任何公开的反对或者明显的消极应对,在政治上都将处于不利地位。
二、 初次交锋:定义权与解释权的争夺
沙瑞金讲完后,按照议程,由省委组织部部长汇报初步起草的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实施方案起草的初步思路。组织部的汇报稿,自然是四平八稳,充分体现了文件的基本要求,强调了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等原则。
汇报一结束,沙瑞金便将目光投向高育良:“育良同志,你是省长,对全省的干部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最了解,谈谈你的看法吧。”
高育良微微点头,从容不迫地开口:“瑞金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为我们小组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组织部的初步思路也很好,框架清晰,原则明确。”他先是充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议环节,展现了他一贯的严谨和深思熟虑。
“我认为,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有几个关系需要特别把握好。”高育良扶了扶眼镜,条分缕析地说,“第一,是顶层设计与分层分类的关系。省、市、县、乡各级的情况不同,部门职能也各异,考核指标不能‘一刀切’,必须体现差异性。比如,对地方党委政府,可能要更侧重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对政法系统,可能就要更侧重平安建设、司法公正、群众安全感;对经济部门,则要侧重营商环境、项目建设等。”
他顿了顿,继续道:“第二,是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有些工作,见效快,容易量化,是显绩;但有些工作,比如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是潜绩。我们的考核,要能够科学评价潜绩,鼓励干部甘于坐冷板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能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
“第三,”高育良的声音提高了一些,显得尤为关键,“是改革创新与保持稳定的关系。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可能会触动一些原有的格局。我们的考核,既要激励干部大胆闯、大胆试,也要有利于维护干部队伍的整体稳定和工作连续性。尤其是在汉东目前的情况下,稳定压倒一切,考核要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作用,而不能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波动和内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