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眼的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照在 “双界武学联盟” 总坛的青铜鼎上。鼎中燃烧的 “共生香” 是用中原的檀香、海岛的龙涎与蛮族的艾草混合制成,烟气在阳光下化作三条交织的光带,象征着三族武学的和谐共生。这是影组织被击败后的第三个春天,苏御站在鼎前,看着联盟各门派送来的朝贺文书,文书上的印章 —— 中原的玉印、海岛的贝印、蛮族的木印,在案几上排成整齐的行列,无声地诉说着江湖的稳定。
秩序的巩固始于 “武学仲裁新制” 的推行。苏御在影组织覆灭后,对联盟的仲裁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设立 “双界仲裁庭”,由三族各选五位德高望重的武者组成,裁决时需三族代表意见一致方可通过;仲裁范围从门派纠纷扩展到武学应用的方方面面,小到商铺间的武者冲突,大到能量节点的开发权限,都有明确的条文规范。洛阳的两位布商曾因雇佣武者争抢客源产生纠纷,仲裁庭不仅调解了矛盾,还制定出《武者雇佣规范》,明确武者不得参与商业竞争,这一规范后来被纳入《双界武学法典》。
各门派的协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烈火门” 与 “寒冰堂” 联合成立了 “能量调和院”,专门研究如何用 “冰火调和掌” 修复受损的地脉,三年来已成功修复漠北、西域的七处能量节点;海岛的 “浪涛门” 与中原的 “河洛剑派” 共同开办了 “潮汐剑法研修班”,将海岛的灵动与中原的沉稳融入剑法,培养出百余位跨族武者;甚至连最保守的蛮族 “裂石堂”,也与长安的 “共生学院” 合作,开设了 “草原武学通识课”,让中原学子能系统学习蛮族的 “裂石掌” 与 “风掠草原” 式。
这种协作不仅体现在武学研究上,更渗透到日常事务中。每年的 “双界共生节”,各门派都会联合举办 “武学公益日”:“共生卫” 免费为百姓提供安全防护指导,医者门派开设义诊,工匠门派则修补百姓的农具与兵器。在江南的水乡,“浪涛门” 的弟子每年雨季都会用 “潮汐诀” 帮助渔民加固堤坝;在漠北的草原,“裂石堂” 的勇士会教牧民如何用 “裂石掌” 开凿水井 —— 门派间的界限在这些日常协作中渐渐模糊,“双界人” 的身份认同取代了单一的族群标签。
武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 “传承监督体系” 的建立。苏御深知影组织的教训,在联盟内设立 “武学传承监督处”,由林晚晴主持,负责审查各门派的典籍修订与教学内容。监督处不仅防止武学被篡改,更鼓励门派间的典籍共享:“共生学院” 的藏书楼对所有门派开放,中原的《太极正宗》、海岛的《潮汐秘要》、蛮族的《裂石掌谱》,在这里都能找到完整的抄本;年轻弟子可以自由选择跨族修习,阿古拉的侄子就拜入 “河洛剑派”,将蛮族的 “追踪术” 融入剑法,创造出更精准的 “草原寻踪剑”,这种创新得到了监督处的高度评价。
监督处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武学评级。根据对共生理念的契合度、能量应用的安全性、社会价值的大小,将所有武学分为 “共生级”“应用级”“限制级”:“共生级” 武学如 “共生拳”“归墟潮汐掌”,鼓励全民修习;“应用级” 如 “裂石掌”“潮汐步”,需通过基础考核方可学习;“限制级” 多为攻击性强的武学,如未改良的 “爆流拳”,需经监督处批准,仅限 “共生卫” 等特定职业修习。这种评价让武学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了重蹈影组织的覆辙。
江湖与百姓的关系进入全新阶段。“共生卫” 的职能从单纯的安全防护,扩展到社区服务的方方面面:在城镇,他们协助维护集市秩序,调解邻里纠纷;在乡村,他们指导村民运用基础武学改善生活,如用 “沉稳桩” 的发力技巧耕作,用 “潮汐步” 在湿滑的田埂上行走。长安西市的 “共生亭” 成了百姓与武者交流的重要场所,亭中备有《武学应用手册》,百姓可以免费借阅,遇到问题还能向值班的 “共生卫” 咨询。有位卖豆腐的老汉,从手册中学会了 “太极手” 的基础式,用柔和的力道压榨豆腐,既提高了产量,又节省了体力,这件事后来被编成歌谣在市井流传。
能量资源的合理开发是稳定的重要保障。苏御组织三族的能量学者,编制出《双界能量资源分布图》,明确哪些能量节点可以开发利用,哪些需要保护。海眼周边的能量脉络被划分为 “核心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公共利用区”:核心区严禁任何开发,由 “双界护卫队” 24 小时守护;限制区仅限科研使用,需提前向联盟申请;公共区则对百姓开放,供 “共生卫” 训练与百姓修习基础武学。这种科学规划既保护了能量资源,又满足了江湖与社会的需求,避免了因资源争夺引发的冲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