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馆” 的晨雾还未散尽,国子监的老牌匾已被泼上墨汁。“篡改祖制” 的字迹在晨光中格外刺眼,门房发现时,墨汁正顺着牌匾的纹路流淌,在地面晕开像极了 “归一” 标记的形状 —— 这是真相公开后,保守派最直接的抗议。
太学博士周明远的奏折当天就递到了御前。他在奏章中用朱砂圈出《王朝正统史》的开篇,斥责苏御 “以海夷乱华夏”,认为共生石的影像纯属 “通玄派妖术”,要求立刻关闭 “共生馆”,将双界石碎片全部销毁。“若任由蛮夷血脉混入宗室,国祚必危!” 奏折的末尾,附着三十位老臣的联名签名,个个都是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苏御在御书房召见周明远时,特意将 “双界同生” 玺摆在案头。玺上的中原篆书与海岛符号在光带中流转,形成微妙的平衡。“周大人可知这玺文的深意?” 苏御指着 “双界同生” 四个字,“‘同生’不是取代,是共存 —— 就像太学的经史与通玄派的典籍,本可互为补充,为何非要视作仇敌?”
周明远的胡须因愤怒而颤抖:“苏大人可知人心易惑!那些渔民、牧民见了影像,怕是要认贼作父!” 他猛地拍向案几,案上的茶杯震倒,茶水却在接触到玺光时,顺着光带回流进杯,一滴未洒,“你看!连茶水都被妖术蛊惑,何况愚民!”
苏御没有动怒,反而让人取来周明远的族谱。族谱的第三卷记载着,其先祖曾在明州港担任市舶司提举,与海岛部落有过贸易往来。“大人的先祖若非与‘蛮夷’通商,何来今日的家学渊源?” 他用玺光照射族谱,泛黄的纸页上浮现出先祖与海岛首领击掌的影像,“连祖先都能接纳的不同,我们为何要拒之门外?”
保守派的抵制很快蔓延到地方。洛阳的孔庙祭祀上,主祭官故意省略了新加入的 “通海礼” 环节,还当众焚烧了《双界共生史》的抄本;江南的盐商公会则联合起来,拒绝与海岛部落的商船交易,声称 “宁损万两银,不与夷人通”;最严重的是西北军镇,有将领以 “防渗透” 为名,封锁了与西域商队的边境通道,与蛮族的牧场合作计划也被迫搁置。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激进派的反应。一群年轻士子在朱雀大街上演讲,主张彻底废除传统礼制,将太庙的玄冰髓石柱全部换成双界石;有海岛部落的激进者则要求清算当年破坏暗礁的贵族后代,甚至提出要将 “归墟之变” 的罪证刻在皇城根下。两派的冲突在 “共生馆” 前爆发,士子们用墨汁涂抹保守派的标语,引发了小规模的械斗。
苏御的应对从 “学术辩驳” 开始。他在国子监开设 “双界论坛”,邀请周明远等保守派与海岛学者、通玄派传人同台辩论。第一期的主题是 “正统与共生”,苏御特意让影阁先生准备了对比图谱:左边是被篡改的《王朝正史》,右边是海眼影像与航海日志的佐证。当周明远质疑影像的真实性时,海岛使者当场取出先祖的航海罗盘,罗盘指针在影像光线下的转动轨迹,与日志记载分毫不差。
“所谓正统,应是对真理的坚守,而非对历史的垄断。” 苏御在总结时,让弟子展开幅巨大的《双界能量图》,图中中原的陆脉光带与海岛的洋流能量相互缠绕,“就像这图中的光带,少了任何一方,循环都会断裂。我们争论的不该是谁为主谁为次,是如何让这循环更通畅。”
针对地方的抵制,苏御采取 “以实力破之” 的策略。他派户部尚书亲赴江南,用海源晶改良的盐田产量数据说话 —— 试验田的海盐纯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三成,成本降低四成,让抵制的盐商们动摇;在洛阳,他让影阁弟子用本源光带,将 “通海礼” 的能量效果投射在孔庙的穹顶,祭祀当天的香火突然变得异常旺盛,连最固执的老儒都承认 “似有天意”。
西北边境的僵局被一场沙尘暴打破。封锁通道导致西域的耐旱种子无法运入,军镇的粮草储备在灾荒中急剧减少。苏御抓住时机,让西域商队带着种子和海源晶赶来救援,商队的骆驼在沙暴中精准找到水源,展现出 “月光航线” 的实用价值。守将在城楼上看着商队与士兵们一起卸粮,终于下令解除封锁,还主动提出要学习商队的沙漠生存术。
对于激进派,苏御则用 “共生实践” 引导。他让主张废除礼制的士子参与太庙的修缮,亲眼见证玄冰髓与双界石混合使用的效果 —— 新补的石柱既保留了传统纹路,又融入了能量轨迹,比单纯使用一种材质更坚固;对海岛部落的激进者,他安排他们参与 “归墟之变” 遗址的发掘,当看到当年中原老工匠偷偷换下的龙骨碎片上,刻着 “同舟共济” 四个字时,清算的呼声渐渐平息。
最棘手的是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对立。苏御在 “双界共生节” 期间,策划了场 “共生大典”,让两派代表共同参与。保守派的老臣负责主持传统的 “社稷祭”,激进的年轻士子与海岛使者则负责 “通海礼”,当两部分仪式的光带在太庙上空交汇,形成完整的 “共生” 图案时,全场的掌声化解了之前的敌意。周明远看着图案中自己先祖的影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或许…… 共存并非不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