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碑” 前的篝火余烬还未冷却,苏御已在武学馆的沙盘上,勾勒出武学交流活动的轮廓。沙盘中央的 “功法碑林” 被放大三倍,周围散落着代表各派的小木人 —— 雪山派的木人握着玄冰髓短刀,五毒教的木人旁爬着蛊虫模型,东瀛武士的木人则站在象征海面的蓝色绸缎上。
“这次交流要打破门派界限。” 苏御用指尖拨动木人,让它们围绕碑林形成圆圈,“不再是各派单独演示,要分组合作 —— 比如雪山派与蛮族一组,用‘融雪功’和‘扬鞭式’结合,创造新的防御招式;五毒教与中原医馆一组,研究蛊术与针灸的配合。” 他在沙盘边缘插上小旗,标注着交流的三大主题:“实战应用”“民生结合”“传承创新”。
消息传出三日后,各地的江湖人士已陆续抵达长安。明州港的渔民扛着渔网赶来,他们想学习如何用 “流风式” 的力道撒网,提高捕鱼效率;西南的苗家女子带着金蚕蛊,打算与武学馆的弟子探讨如何用蛊虫感知本源光带的波动;最令人意外的是,极北雪域的守墓人也来了,他背着块玄冰髓石碑,上面刻着雪山派失传的 “寒川剑法”,说要在交流中找到合适的传人。
交流活动的第一日,聚焦 “实战应用”。苏御将众人带到城外的演武场,那里已按星台的布局,布置了模拟的双界裂隙场景 —— 暗紫色的雾气从地面的缝隙中涌出,代表着寄生术的残余势力。他让分组后的队伍轮流演练防御,要求既不能伤害 “雾气”(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无害烟雾),又要阻止其扩散。
雪山派与蛮族的组合率先登场。雪山派弟子用 “融雪功” 在裂隙周围筑起冰墙,蛮族牧民则用 “扬鞭式” 的光带缠绕冰墙 ——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冰墙在光带的滋养下,表面长出细小的冰晶,像镶嵌了层防护网,雾气撞在冰墙上,竟被冰晶吸收,化作无害的水汽。
“这比单独使用‘融雪功’强三倍。” 蛮族城主摸着冰墙上的冰晶,本源之力顺着指尖注入,冰晶立刻延伸出分支,将周围的裂隙完全覆盖,“冰墙负责阻挡,光带负责净化,就像牧民守着牧场,猎犬警戒周围,缺一不可。” 他让弟子们记录下招式的融合比例,打算回去后编入雪域的防御手册。
五毒教与医馆的组合则展现了 “柔化攻击” 的智慧。苗家女子指挥金蚕蛊在裂隙周围爬行,蛊虫吐出的丝线形成淡紫色的网,能黏住雾气;医馆的郎中则用 “织锦式” 的手法施针,银针的光带与丝线交织,将雾气一点点分解。有次雾气突然暴涨,金蚕蛊立刻收缩成球,郎中们趁机用针灸刺激地面的本源节点,竟从地下引出暖流,彻底驱散了雾气。
“这招能用于治疗被寄生术侵蚀的病人。” 苗家女子看着蛊虫与银针的配合,突然有了新想法,“金蚕蛊能定位病灶,针灸能引导本源之力净化,比单纯用药快得多。” 她当场写下配伍方案,医馆的郎中立刻补充了注意事项 —— 这种跨界的灵感碰撞,正是苏御希望看到的。
第二日的 “民生结合” 交流,在长安的市集展开。王老铁的铁匠铺成了最热闹的场地,他将玄冰髓矿石烧至通红,让各派弟子用自家武学的力道捶打 —— 青城派的剑法精准,能在矿石上打出均匀的纹路;丐帮的棍法沉稳,适合锻造农具的承重部分;最令人称奇的是东瀛武士,他们用拔刀术的爆发力,竟能在矿石冷却前,完成最后一道抛光工序。
“这玄冰髓犁铧的硬度,比之前提高了五成。” 王老铁捧着成品,刃口泛着能促进作物生长的光,“因为融合了各派的力道 —— 既要有青城派的精准控制,又要有丐帮的持续发力,东瀛武士的爆发力则能锁住本源之力,不让它在锻造中流失。” 他让学徒们将锻造过程刻在石碑上,作为 “本源锻造谱” 的新增章节。
明州港的码头边,渔民们正在向雪山派弟子学习 “寒川剑法”。他们发现剑法中的 “劈浪式”,与撒网时的动作原理相同 —— 都是用腰腹的力量带动手臂,在接触目标的瞬间突然加速。雪山派弟子则对渔民的 “观潮步” 很感兴趣,这种在颠簸甲板上保持平衡的步法,能弥补 “寒川剑法” 转身过慢的缺陷。
“你看这步转身。” 老渔民演示着 “观潮步”,脚尖在湿滑的木板上轻轻一点,身体已平稳转向,“就像船遇到浪头,不是硬抗,是顺着浪势调整方向。” 雪山派弟子试着模仿,剑招的僵硬感果然减轻了许多,剑光在阳光下划出的弧线,竟像海浪般流畅。
第三日的 “传承创新” 交流,是整个活动的**。苏御将各派带来的秘籍摆在 “共生碑” 前,从雪山派的《寒川剑谱》到五毒教的《蛊术要诀》,从东瀛的《航海吐纳法》到中原的《农耕十三式》,共三十余种传承整齐排列,光带在秘籍间流淌,像在进行无声的对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