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朱雀大街在晨雾中舒展如画卷。最早开市的是卖胡饼的铺子,掌柜用 “农耕十三式” 的手法揉面,面团在木案上跳着轻快的舞蹈,麦香混着本源之力的暖意,能飘到半条街外。武学馆的弟子们背着书包经过,腰间的 “传承者” 令牌与石板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 那是新一天繁荣的序曲。
苏御站在皇城的望楼上,掌心的本源印与脚下的光带产生共鸣。视线所及之处,皆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西市的胡商正在用 “光带币” 结算,账本上的墨迹泛着淡金,那是本源之力加持的防伪印记;南门外的农田里,蛮族牧民与中原农民并肩劳作,玄冰髓犁铧划过土壤,翻出的泥块里混着暖玉碎屑,滋养着刚播下的青稞种;明州港的船帆在晨光中连成白色的海,渔船上的 “破浪步” 标记随风起伏,那是安全航行的象征。
经济的繁荣源于资源的合理流动。漠北的玄冰髓矿石不再是战争的工具,通过 “本源工坊” 的改造,变成能促进作物生长的农具、可储存本源之力的瓷器、甚至孩童手中的玩具。每月从明州港出发的商船,一半装载着中原的丝绸瓷器,一半满载着东瀛的冰心草、西南的阴阳草,在 “光带航线” 的指引下,从未有过迷航或劫掠 —— 航海者们都明白,互通有无比掠夺更有利。
“陛下,这是本月的税银账本。” 户部尚书捧着账册走来,纸张的边缘用本源麦秸秆压制,既防水又防虫,“各地的税银比三年前翻了一倍,但百姓反而更富足了 —— 因为物产丰富,物价稳中有降,一枚光带币能买到的粮食,比过去多两成。” 他指着账册上的折线图,代表 “民生支出” 的红线与 “税收” 的蓝线并行上升,像两条携手前进的河流。
苏御接过账册,指尖划过 “西南” 条目。那里的税银中,有三成来自药圃的阴阳草交易;“漠北” 的条目里,玄冰髓农具的销量占了手工业的半壁江山;最令人欣慰的是 “东瀛” 的附属账,通过明州港的贸易,中原获得的冰心草净化了沿海的水源,东瀛则用学到的农耕技术,让粮食产量提高了四成,双方的商船往来时,甚至会互相通报渔汛。
民生的改善体现在细微之处。长安的每个里坊都有 “本源医馆”,郎中们用 “织锦式” 的手法施针,配合阴阳草制成的药膏,连最难缠的风湿都能根治。最热闹的是 “武学义诊”—— 每月初五,武学馆的弟子会在广场摆摊,用 “养生六式” 帮老人调理身体,教孩童正确的劳作姿势,避免将来落下劳损。
赵毅的母亲开的锦缎铺已扩大成三层楼,最畅销的 “光带锦” 能随着体温变化颜色,夜里还会散发淡淡的荧光。铺子的后院改成了织锦学堂,苗家少女的 “织锦式” 在这里发扬光大,学徒中有中原姑娘,有蛮族妇人,甚至有东瀛商人的女儿。“这锦缎不仅能保暖,还能安神。” 老夫人抚摸着新织的面料,上面的光带纹路能随着呼吸起伏,“上次有个影盟的俘虏,盖了三个月就彻底放下了仇恨。”
武学的普及让社会治安焕然一新。街头的小贩能靠 “流风式” 避开扒手,夜巡的武侯用 “星罗阵” 的变式巡逻,连学堂的先生都能用 “插秧式” 的手势制止顽童打闹。最令人称奇的是 “武学调解处” 的设立 —— 邻里纠纷不再需要官差,由德高望重的传承者出面,用 “农耕十三式” 的道理化解:“就像种地,你不让我浇水,我不让你施肥,最后大家都没收成。”
在漠北的 “共生城”—— 由蛮族部落与中原移民共建的新城,城墙用玄冰髓与暖玉混合砌成,既能抵御寒风,又能在夏季散发凉意。城里的市集上,雪山派弟子的 “融雪功” 能快速冷冻牛羊肉,苗家姑娘的 “织锦式” 可制作防腐的包装,两者结合,让漠北的特产能远销江南。城主是位曾参与过影盟的蛮族青年,如今他最自豪的是:“我们的税收,一半用来改善民生,一半投入武学馆,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文化的繁荣比经济更令人动容。国子监的藏书楼里,《通玄秘籍》的抄本旁摆满了各派弟子的批注,有牧民画的牧马图谱,有渔民写的航海心得,甚至有孩童用 “兰语式” 画的插图。陆明渊正在整理新到的典籍,其中《异域武学志》收录了东瀛的航海吐纳术、西域的驯兽功,扉页上写着苏御的题字:“天下武学,本是一家。”
最盛大的 “本源盛会” 不再比拼武力,而是展示 “武学如何让生活更好”。王老铁的铁匠铺展出能自动调节温度的玄冰髓熔炉,青瓷窑主带来会随音乐变色的 “光带瓷”,连赵毅的母亲都带着新织的 “四季锦”—— 春有兰花,夏含冰心,秋藏青稞,冬裹暖玉,每一针都融入了 “农耕十三式” 的韵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