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秘书长站在狙击手巷的火锅店门口时,正赶上波斯尼亚的雨季。雨丝斜斜打在炮弹壳熔铸的火锅桌上,在"和解"的塞尔维亚语刻痕里积成细小的水洼,倒映着对面新挂的招牌——"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全球甄选厅"。
"史总,这雨怕是要连下三天。"李秘书长把伞往刚从克罗地亚赶到萨拉热窝的史国栋那边倾了倾,伞骨上还挂着从机场带来的红绸,"北京总部空运的第一批食材刚到海关,其中有您要的黄山臭鳜鱼和顺德鱼腐。"
史国栋正用抹布擦拭门楣上的铜环,那是工匠用萨拉热窝围城战时期的步枪零件改做的。"穆罕默德教授说过,波黑人的味觉记忆里,雨水总和罐头的铁锈味绑在一起。"他抬头望向巷口,那里的黑板又添了新名字,"刚好让他们尝尝,雨水该配什么。"
李秘书长的推广计划从早餐开始。天还没亮,他就带着四川厨师老周在酒楼后院支起竹蒸笼。当带着荷叶清香的糯米鸡从笼屉里冒出来时,送牛奶的塞尔维亚大叔米洛斯拉夫差点撞翻自行车。
"这是用太湖糯米和肇庆裹蒸的做法结合的。"李秘书长递过油纸包,看着大叔咬开荷叶的瞬间愣住——糯米里裹着的腊鸭腿油香混着莲子的清甜,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在贝尔格莱德难民营吃到的第一口热食。
早餐档很快成了附近居民的聚集地。波斯尼亚大妈法蒂玛每天来买两个流沙包,说那咸蛋黄的绵密像她在萨格勒布读书的女儿寄来的蜂蜜;穿校服的罗姆族少年则痴迷于翡翠烧卖,透明面皮里的荠菜馅让他想起战前跟着爷爷在山里采的野菜。
"李秘书长,您看这个。"老周举着手机跑进后厨,屏幕上是本地美食博主的视频——博主正用刀叉笨拙地拆分叉烧包,配文"东方的馅饼会流心"。
李秘书长笑着点开评论区,发现有人争论这到底是奥斯曼帝国的薄煎饼变种,还是塞尔维亚甜面包的远亲。
这场争论在周末的早茶会上达到**。李秘书长特意准备了"南北拼盘":北方的驴打滚裹着核桃碎,南方的双皮奶浮着桂花蜜,中间摆着用波黑酸樱桃做的杨枝甘露。当穆罕默德教授用小勺舀起甘露时,突然拍了下桌子:"十七世纪波斯商人的货单里,就有类似的芒果干记载!"
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正餐区藏着更大的野心。史国栋在原有川渝红汤基础上,辟出"中华百味"专区:东北酸菜白肉锅蒸腾着白雾,云南野生菌汤锅飘着松露香,广东的毋米粥锅底泛着温润的米油光。
第一个挑战来邻国自克罗地亚裔商人伊万。他拍着酸汤肥牛锅的桌面:"这酸味不如我们的腌黄瓜地道。"
史国栋没说话,只是让厨师端上贵州酸汤鱼——用番茄发酵的汤底里卧着多瑙河鲇鱼,撒上木姜子油的瞬间,伊万的喉结明显动了动。
"这是苗族的酸,和巴尔干的酸不一样。"李秘书长递过勺子,"你们用盐锁住时间,我们用菌子让时间发酵。"伊万舀汤的手顿了顿,他想起战乱时藏在地下室的酸白菜,那时的酸味里总带着恐惧。
转折发生在波斯尼亚独立日。史国栋推出"山河拼盘":内蒙古的手切羊肉片拼成德里纳河的曲线,山东的海捕虾摆成萨拉热窝山谷的轮廓,最中间是用成都兔腰串成的"和平鸽"。当波黑国家电视台记者拍到塞尔维亚族老人用筷子夹起虾时,全国都在讨论这个"用食物画地图"的中国人。
哈桑老兵成了常客。他总坐在靠窗的位置,点一份北京铜锅涮肉,配着保定的甜面酱吃。"这铜锅像我们以前的行军锅。"他某次突然对李秘书长说,"只是你们的汤里没有硝烟味。"
争议在某天爆发。一群青年在酒楼外墙喷涂"文化入侵"的标语,其中有人举着塞尔维亚烤肉串抗议。李秘书长没报警,反而在第二天挂出"厨王擂台"的海报——邀请本地厨师用中国厨具做传统菜。
波斯尼亚族厨师法鲁克第一个应战。他用广东的砂锅炖出了波斯尼亚的羊肉饭,只是把传统的迷迭香换成了四川的花椒叶。当评委咬下第一口时,突然红了眼眶:"这是我奶奶的味道,但多了种麻酥酥的希望感。"
最激烈的对决来自甜品。塞尔维亚甜点师玛利亚用上海的崇明糕改良了核桃蜜糕,而中国厨师则用波黑的蜂蜜做出了广式马拉糕。当两种糕点摆在同一个盘子里时,围观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它们的气孔里都藏着同样的蜂窝状纹路。
"食物没有入侵,只有相遇。″史国栋在闭幕仪式上说。他身后的大屏幕正播放着镜头:四川的辣椒在波斯尼亚的陶罐里发酵,塞尔维亚的烟熏肉在东北的酸菜汤里翻滚,克罗地亚的橄榄油正滴进广东的肠粉浆。
当晚,有人在之前的涂鸦旁画了幅新壁画:一只戴着塞尔维亚毡帽的熊猫,正用波斯尼亚的铜壶沏中国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