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是重庆的七月,热浪裹挟着火锅的香气在大街小巷肆意流淌。正在内蒙和外蒙拓展的史国栋因火锅车研发问题回到了川中市。傍晚,史国栋站在中国涮之道火锅餐饮职业大学科研楼的顶楼,望着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眉头紧锁。这些年,学校为“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全国万余家门店输送了无数人才,可在内蒙和外蒙拓展,尤其是外蒙的拓展中,面对海外国外市场,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对,是人才,是能在国外拓展的复合型人才。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史国栋的沉思。是重庆火锅职业学院的焦院长打来的,电话那头满是焦虑与无奈,学院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希望能寻求合作。史国栋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个契机。
第二天一早,史国栋便驱车前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中路的重庆火锅职业学院。刚进校门,破败的景象便映入眼帘,教学楼墙面斑驳,操场杂草丛生,零星的学生脸上满是迷茫。与院长会面后,史国栋了解到,学院曾也是火锅人才的摇篮,但因教学模式陈旧,跟不上市场变化,生源逐年减少,债务越积越多。
回到自己的学校,史国栋召集了所有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开会。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大家对于收购合并一事看法不一。有人觉得这是个负担,重庆火锅职业学院积重难返;有人则看到了其中的潜力,两所学校各有优势,若能整合资源,或许能打开新局面。史国栋静静地听着大家的争论,等会议室安静下来后,他缓缓开口:“我们办学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推广中国的火锅文化和餐饮文化,让全世界都能品尝到中国火锅和美食。现在,我们有机会让这个梦想更进一步。重庆火锅职业学院虽然面临困境,但他们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只要我们能将两所学校的优势结合,一定能打造出更强大的火锅人才培养基地。”
在史国栋的坚持和努力下,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艰难的收购合并谈判。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涌现。教职工的安置问题、课程体系的融合问题、债务的处理问题,每一个都像一座大山横在面前。史国栋既要处理外省的加盟拓展,白天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关系,晚上又和团队一起熬夜制定解决方案。
最棘手的当属教职工的抵触情绪。重庆火锅职业学院的老师们担心合并后自己会失去工作,或者在新学校得不到重视。史国栋亲自走访每一位老师,倾听他们的担忧,耐心解释合并后的规划。他承诺,不会轻易辞退任何一位老师,全体教职员工,除学习培训出差,全部仍在重庆校区上班,合并后还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重新安排岗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课程融合方面,史国栋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将中国涮之道火锅餐饮职业大学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与重庆火锅职业学院扎实的理论教学相结合。他们重新编写教材,邀请行业内甚至国外的大师参与课程设计,力求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高超实践技能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收购合并事宜终于尘埃落定。新的学校更名为中国火锅烹饪大学,消息一经公布,便在火锅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期待,这所全新的大学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新学年开学那天,川中主校区里热闹非凡。来自两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齐聚一堂,虽然彼此还很陌生,但眼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史国栋站在开学典礼的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
然而,新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在接待国外考察团时,学生们的表现暴露出了问题。虽然他们的火锅烹制技术精湛,但在文化讲解和沟通交流方面却不尽人意,考察团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疑。这让史国栋意识到,仅仅培养技术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于是,史国栋立即组织教师团队开会,考虑到以后火锅和美食,还要向全世界推广,因此一致决定增设外训系,增加外籍学生的招收,并为国内学生增加文化课程和外语课程,同时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他邀请了国外土生土长的中国华侨文化学者来校授课,讲述国外火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聘请了部分美英籍外教,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中国火锅烹饪大学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定,国外大学生与国内大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甚至要缴纳更高一点的学费,决不允许外国籍大学生在中国的土地上搞特权。
在史国栋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火锅烹饪大学逐渐走上正轨。学生们在各类火锅大赛中屡获佳绩,学校与多家海外餐饮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上午九点,中国火锅烹饪大学的实训楼飘出阵阵鲜香。史国栋推开外训系的玻璃门,正撞见法国米其林三星主厨皮埃尔·雷诺正蹲在灶台前,用镊子小心翼翼地调整火锅配菜的摆盘角度。这位银发老者面前,九宫格红汤锅底翻滚着细密的琥珀色油花,与他手边排列整齐的分子料理工具形成奇妙的反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