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初步平定与同化过程中,炎汉王国不仅获得了坚实的立足点,还拥有了丰足的粮仓。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刘备与徐庶的英明领导和深谋远虑。
然而,他们也深知,困守在三角洲绝非长久之计,帝国的野心与天命也不容许他们偏安一隅。他们必须继续前进,拓展新的疆域。
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成为了王都“洛阳”城内激烈争论的焦点。南进?还是西拓?这是一个关乎王国未来的重要决策。
以张飞、魏延为首的武将集团摩拳擦掌,极力主张趁胜南下,沿着尼罗河谷向上游进军。他们认为,南方的富庶之地是帝国扩张的绝佳机会。
“大哥!如今兵精粮足,儿郎们士气正旺,正该一鼓作气,拿下整个大河流域!听说上游还有比库施更富庶的国度,正好抢了来做俺们的新都城!”张飞声如洪钟,战意高昂。
魏延也补充道:“大王,南方河谷乃膏腴之地,得之可成王霸之基。若待其整合壮大,恐成心腹之患。”
但徐庶却持不同意见。他指着粗糙的羊皮地图(由秦宓等人不断勘测绘制),神色凝重:“大王,诸位将军,请看。南方固然富庶,然情报显示,尼罗河第一瀑布之后,上游地理愈发复杂,气候更加酷热难当,瘴疠横行,我军士卒多为北人,恐难适应。”
“更兼传闻南方有‘黑肤巨国’(可能指阿克苏姆王国或更南方的努比亚人势力),实力未知,贸然南进,风险极大。”
他的手指缓缓地转向西方和北方,仿佛在描绘一幅宏伟的地图:“反观西方,撒哈拉沙漠虽然是一片广袤无垠的绝地,但在这片荒芜之中,却隐藏着星罗棋布的绿洲。”
“这些绿洲宛如沙漠中的明珠,若能巧妙地控制它们,便能开辟出一条条通往炎洲内陆的商路。想象一下,商队在这些商路上穿梭,不仅能够促进贸易,还能加强与帝国其他方向的开拓活动联系,形成遥相呼应之势。”
“此外,巩固地中海沿岸的控制权,建设港口,是至关重要的。地中海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要道,更是我们与帝国本土保持海路畅通的关键。”
“通过这些港口,我们可以接收来自帝国本土的移民和物资,为我们的开拓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只有确保了海路的安全和畅通,我们才能在炎洲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我们的势力。”
刘备沉吟不语。他既有开拓疆土之志,也深知徐庶的担忧有理。就在此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报——!大王!神都钦差到!帝国第二批移民船队已抵达亚历山大港外海!”
瞬间满殿皆惊。刘备立刻率众出迎。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无疑为这场争论带来了新的转机。
来自神都洛阳的钦差不仅带来了皇帝王韧的嘉勉诏书,更带来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指示。
诏书中,王韧肯定了刘备在炎洲的初步成果,重申了“开拓炎洲,布汉威于四海”的总目标,但同时强调“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以同化为本,勿贪功冒进”。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徐庶稳健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船队运来了大量新移民,近万户从中原招募的贫民、工匠、士子,极大地充实了三角洲的汉族人力。这些新移民的到来,不仅为三角洲带来了新的劳动力,也为帝国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
而且带来了格物院新成果, 包括更适合炎洲气候的作物种子(如耐旱小米、高粱)、改良的防瘴气药物配方、以及更详细的世界海图(标注了北非沿岸的可能绿洲和港口)。这些新成果的引入,无疑将极大地提升炎汉王国在炎洲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还有一批专业人才,包括精通水利、建筑、矿业的工匠,以及更多受过培训的道教传道人员。这些专业人才的到来,将为炎汉王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钦差私下告知刘备:皇帝对探索通往“炎洲”西海岸(大西洋)的路线极为感兴趣,暗示这可能是一条连接未来其他王爷封地(如明洲、唐洲)的潜在航道。这一消息,无疑为刘备的决策提供了新的方向。
帝国的新旨意和援助,帮助刘备做出了决定。他综合了文武双方的意见,宣布:
“陛下圣虑深远,元直老成持重。南征之事,暂缓进行。然并非无所作为!”
“命魏延将军,领精兵一万,辅以库施仆从军,组建‘西征军’。沿地中海沿岸西进,清剿柏柏尔人部落,勘探地形,寻找并控制沙漠绿洲,最远需抵达‘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以东,建立前沿哨所,绘制详细地图!”
“命张飞将军,领兵两万,坐镇三角洲南部边境,沿尼罗河构建防线,加固城塞,训练水军,并对南方进行不间断的小规模侦查渗透,收集情报,等待时机。”
“其余诸将文臣,随本王与军师,全力经营三角洲!安置新移民,兴修水利,推广农技,深筑城池,广开学堂!吾等要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下根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