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力量的洪流,以诸葛亮亲临和十万大军、十五万奴工的到来为标志,彻底改变了北疆的局势。
持续已久的僵局和压抑氛围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而冷酷的推进速度。
首先完成的是“清扫百里”的军事行动。
在绝对的实力碾压下,三个月期限未到,长城基线南北两侧百里内的抵抗力量已被基本肃清。
大军过处,顽抗的部落被连根拔起,营地被焚毁,少数选择臣服的则被强制迁往南方安置。
广袤的荒原和林地变得异常“干净”,除了汉军的巡逻队和运输队,几乎再也看不到任何土着的身影。
京观的数量增加了,但也确实如陛下所要求,为长城的修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紧接着,长城筑造工程进入了快车道。
诸葛亮此番前来,带来的不仅是军队和物资,更是一整套系统性的工程管理和后勤保障方案。
分段承包,责任到人:诸葛亮将长达数百里的长城战线,划分为若干个“工段”,委派不同的将领负责(如马山负责西段,王平负责中段,郝昭负责东段山林密集区,张合依旧总督后方后勤),各自配备固定的奴工和护卫军队,展开筑城竞赛,定期考核进度。
标准化与流程化:他进一步细化了邓艾制定的筑城标准,发布了《北疆筑城规程》,对取土、夯筑、石料加工、砌墙、烽燧间距等都做出了统一规定。
甚至还带来了大量标准的测量工具和模具,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的统一性和效率。
后勤革命:诸葛亮极大地优化了后勤体系。他建立了密集的“驿站-粮台”系统,每隔数十里便设立一个中转仓库和补给点,由专人负责,确保物资能够层层前送,直达最前沿的工段。对奴隶的口粮配给和工具发放也进行了量化管理,减少了浪费和贪污。
技术改良:他带来了帝国工部最新研制的一些工具,如改进的重型夯锤、更适合冻土施工的钢钎、以及利用水力或畜力驱动的石料切割机(雏形),虽不足以彻底改变面貌,但确实在某些环节提升了效率。
奴工管理:在满宠的残酷镇压基础上,诸葛亮引入了一定的“绩效”制度。对完成定额好、进度快的奴工队伍,给予稍好的食物甚至极少量的休息时间作为奖励,试图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榨取更高的效率。
虽然本质依旧残酷,但确实略微缓解了奴隶的彻底绝望,减少了一些破坏和怠工。
在这样系统性的力量推动下,长城的延伸速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站在第一垒的望楼上向外望去,景象已然不同:
西线:在相对平坦的荒原上,一道土石混合的墙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西延伸,如同一条不断生长的巨蟒。烽燧如同巨蟒背上的骨刺,均匀地分布开来。马山将军坐镇西段,进度最快。
东线:虽然山林地形复杂,但在王平的精细规划和郝昭的攻坚能力下,长城顽强地沿着山脊线向前推进,利用天险,减少了不少工程量。一道道关隘被建立起来,控制着山谷通道。
中线:以第一垒为核心,墙体向两侧不断加高加固,瓮城、箭楼、藏兵洞等设施日益完善,真正成为了整条防线的指挥中枢和坚强支柱。
无数的奴工在皮鞭和号子声中,如同蚂蚁般劳作。新到的鲜卑、匈奴、倭人奴隶补充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也使得奴营的管理更加复杂(不同族群之间时有冲突)。
军队被巧妙地划分成两个主要部分,以确保任务的高效执行。
一部分军队担任了监工和护卫的角色,他们负责监督和保护那些辛勤工作的工人,确保城墙的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这些士兵手持武器,目光如炬,时刻警惕着任何可能的威胁,无论是来自外部的敌对势力还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他们的存在,为整个工地提供了一种无形的安全保障。
另一部分军队则继续执行着更为动态的任务——向外进行威慑性巡逻。
他们骑着战马,穿梭在边疆的荒野和山林之间,清剿任何可能出现的漏网之鱼。这些巡逻队如同帝国的利剑,锋利而迅速,他们不仅搜寻着敌人的踪迹,还通过他们的行动向周边的部落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帝国的边疆是坚不可摧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辽所承受的压力虽然并未减轻,但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他不再需要为缺粮少人而焦头烂额,那些曾经让他夜不能寐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现在,他的精力需要集中在更为复杂的任务上——协调各路将领,把握整体进度,并且应对诸葛亮偶尔提出的更高要求。
张辽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成败,因此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
与此同时,他与诸葛亮之间的配合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默契。张辽主外,负责军事行动和工程进度,而诸葛亮则主内,专注于后勤保障和战略规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