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四年,春末。辽东的冰雪渐渐消融,辽水奔腾,裹挟着残冬的寒意向东流去。
大地开始复苏,万物生长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预示着一个新季节的到来。
辽水河畔,渔夫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渔汛的到来,而远处的山林中,猎人们也开始了他们的狩猎季节。
襄平城已恢复秩序,神州帝国的旗帜在城头猎猎作响。城墙上,士兵们警惕地巡视着四周,确保这座刚刚经历战乱的城市不再受到任何威胁。
城内,百姓们开始重建家园,街道上重新出现了叫卖声和孩童的欢笑声。
然而,赵云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深知,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而是另一场斗争的开始。
“报——!”一名斥候飞马入城,直抵帅府,马蹄声在石板路上回响,打破了城内的宁静。
“高句丽王派使节前来,言称愿向神州帝国称臣纳贡!”斥候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促,显然,这个消息对于整个襄平城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震动。
帅府内,众将神色各异。魏延冷笑道:“败军之将,也敢言和?”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屑,显然对于高句丽的示弱并不买账。
魏延是帝国麾下的一员猛将,以勇猛着称,他相信只有通过武力才能确保帝国的安全。
刘渊沉吟:“高句丽虽败一阵,但国力尚存,此时遣使,恐怕有诈。”刘渊也是一员智将,他深知高句丽的狡猾,对于这次突然的示好,他持有怀疑态度。
他认为,高句丽可能是在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而这次的使节,不过是一个幌子。
李儒眯起眼,说道:“不如假意受降,待其松懈,再一举灭之。”
李儒是谋士,也是天启帝安排的军师,他提出的策略充满了诡计和算计。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利用高句丽的松懈,给予其致命一击。
蒋琬摇头:“高句丽狡诈,若我军受降后松懈防备,反易中其计。”蒋琬是军中的稳健派,他主张谨慎行事,不被敌人的表面动作所迷惑。
他认为,即使高句丽真的有投降的意图,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
赵云目光沉静,缓缓道:“先见使者,再做定夺。”
作为主帅,赵云的决定将影响整个战局。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无数士兵和百姓的生死。
他决定先与高句丽的使节会面,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再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毕竟,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战场上的厮杀,更在于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把握。
高句丽的使者们身穿华丽的朝服,带着庄重的神情,缓缓步入了城门。他们按照礼节,恭敬地跪拜在地,双手高举着国书和贡品清单,向神州的君主表达他们的敬意和诚意。
在他们的身后,随从们牵着五百匹精选的良马,马背上驮着沉重的黄金,以及装满了无数珍贵的人参和貂皮的箱子。
这些贡品不仅体现了高句丽的富饶,也显示了他们对神州的尊重和臣服之心。
使者们的声音在城门下回荡:“我国王愿永世臣服神州,绝无二心!”他们的言辞恳切,充满了对和平与友谊的渴望。
赵云接过使者们呈上的国书,他的目光在那金光闪闪的贡品上一扫而过,随即专注地翻阅起国书的内容。
他的眉头忽然一皱,目光紧紧地锁定在国书末尾的印玺上。那并非高句丽王的官方印玺,而是一个私人印玺——“莫离支”渊盖苏文的私印!
这个发现让赵云的心中涌起了疑惑和警觉。渊盖苏文是高句丽的重臣,他的私印出现在国书上,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和a?
赵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国书,它可能关系到两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和未来的走向。
他必须仔细分析这份国书的内容,以及渊盖苏文私印的出现,是否意味着高句丽内部的权力斗争,或者更深层次的外交策略。
赵云决定立即召集朝中重臣,共同商讨应对之策,确保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
(注:莫离支为高句丽最高军事官职,渊盖苏文此时已架空高句丽王,独揽大权。)
“使者。”赵云合上国书,声音平静,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锐利,“你家大王,可还安好?”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在询问的不仅仅是对方君主的健康状况,更是在探查背后可能隐藏的阴谋与动向。
使者面色微变,他显然没有预料到赵云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这个问题。
他试图掩饰自己的不安,随即强笑道:“大王……自然安好。”他的笑容显得有些勉强,眼神闪烁不定,似乎在极力隐藏着什么。
赵云冷笑,他的冷笑中充满了讥讽和不信任。他猛地拍案而起,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拖下去,严加审问!”
他的命令如同利剑一般锋利,划破了空气中的紧张气氛。赵云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使者表明,他不会容忍任何的欺骗和隐瞒,他要揭开使者背后可能存在的秘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