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这位曾经江东的君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审时度势及时归顺了王韧,王韧称帝后,他最终被册封为南汉王。
王韧命孙权招募原来班底,去开拓自己的疆土并指定他一路向南,直到蓬莱洲(澳洲)。
他率领帝国配给的大军,如同破竹之势,锐不可当。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跨越了重重险阻,最终打到了遥远的南洋群岛。
这一壮举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在心理上给予了敌军沉重的打击。孙权的军队所到之处,敌军无不闻风丧胆,纷纷溃逃。
然而,即便是如此辉煌的胜利,也未能让孙权完全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他深知,作为一名君主,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逊的态度。
幸运的是,孙权的身边有着像鲁肃和顾雍这样贤明的辅佐之臣。
鲁肃,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常常在关键时刻为孙权提供宝贵的建议。
而顾雍,则以其严谨的治国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帮助孙权稳固后方,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他们的提醒和帮助下,孙权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忘乎所以。他始终记得,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时刻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因此,即便是在南征的途中,孙权也没有忘记将战况及时上报给天启帝王韧。他深知,尽管自己身处遥远的战场,与中央朝廷的联系仍然至关重要。孙权的军队在南征的过程中,每攻占一处新的领地,都会派出快马加急的信使,将战报和地图送往京城。这些信使不畏艰险,穿越崇山峻岭,渡过湍急的河流,只为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
然而,孙权的一切行动却都没有请示过帝国。他似乎有着自己的打算和计划,不愿意受到京城的过多束缚。特别是他私自与三佛齐结盟,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显得尤为敏感。三佛齐是一个位于中南半岛的强大王国,与孙权的势力范围接壤。孙权与三佛齐的结盟,无疑增强了他在南方的战略地位,但同时也引起了天启帝王韧的疑虑。
孙权并没有按照王韧的指示,继续向西挺进到蓬莱洲(澳洲)。王韧对此有些不满,他认为孙权的行动背离了帝国的整体战略。他决定敲打一下孙权,让他知道谁是真正的主人。王韧通过密使传达了自己的不满,并暗示孙权应当更加服从中央的命令。
南汉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孙权也只是中华大地神州帝国的一位王爷罢了。尽管孙权在南方拥有相当的自治权,但他的地位和权力始终是来自于天启帝王韧的授予。王韧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军事监督和经济控制,确保了孙权和其他地方势力的忠诚。他清楚地表明,任何试图脱离中央控制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王韧,这位帝国的智者,深谙用人之道,他派遣了王云,一位忠诚而有才华的将领,去跟随文聘学习水战的精髓。王云,一个在陆地上同样英勇善战的将领,现在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出任南征水军统领,肩负起帝国南征的重任。与此同时,王韧也调回了甘晟,一位在帝国中享有盛誉的将领,以加强帝国的军事力量。
王云带着300名经过严格训练的特种兵和一万精锐水军,乘坐帝国新近打造的先进轮船,浩浩荡荡地前往了镇南城。这些轮船不仅装备精良,而且速度快捷,是帝国最新科技的结晶,足*以让任何敌人闻风丧胆。
当孙权见到王云带着如此强大的水军前来,并且还有随行的传旨官员时,他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有些过于自大了。他深知王韧的智谋和力量,明白即使自己建立了镇南王国,也绝不是王韧的对手。
孙权立刻采取行动,他让鲁肃这位智囊为他撰写了一份深刻的检讨书,准备让传旨官员带回给王韧。他清楚地记得王韧的威严和力量,以及王韧曾经给予他的教训。孙权知道,他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谦卑,以求得王韧的宽恕。
然而,孙权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他和王韧之间有着亲戚关系,他的妹妹孙尚香在王韧的心目中地位颇高,甚至有可能成为王韧的皇后。尽管王韧至今尚未正式册立皇后,但孙权相信,王韧的皇后人选,非孙尚香莫属,或者是一位豪杰。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过错而给妹妹带来任何麻烦,因此他的态度非常诚恳。
在检讨书中,孙权表明自己是因为一场小小的胜利而忘乎所以,一时冲动,做出了僭越的行为。他恳请王韧能够宽恕他的过失,并承诺今后将更加谨慎行事,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孙权希望通过这份检讨书,能够缓和与王韧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为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在王韧心中的地位增加一份保障。
随着帝国的旨意如风般传遍了整个中南半岛,孙权,这位曾经的霸主,终于决定放弃这片曾经让他雄心勃勃的土地。他的都城,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只能在历史的尘埃中黯然失色。孙权深知,继续与南洋的各土着部落周旋,只会消耗他宝贵的资源和时间,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南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