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城已经遭受了超过一个月的围困。
尽管汉军尚未发起决定性的总攻,但他们持续不断地施加心理压力,城外日夜不停地赶制着巨型攻城器械,这些器械的规模和威力令人震惊。
例如,高达数丈的巢车,它高耸入云,能够为攻城部队提供居高临下的视野。
还有那需要数百人齐心协力拉动的重型配重投石机,其雏形被称为“回回炮”,一旦发射,巨大的石块便能摧毁城墙,给守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这些攻城器械的出现,无疑给大宛军民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与此同时,马超率领的汉军部队在城外不断取得扫荡的胜利,捷报频传,这不仅提振了汉军的士气,也进一步削弱了贵山城守军的斗志。
每一条捷报都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城内军民的心。
然而,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于庞统派出的工兵部队。
在俘虏的大宛工匠的指引下,他们成功地切断了贵山城的一条主要引水渠。
这条水渠是城内居民和军队的生命线,它的丧失意味着城内的水源开始变得紧张。
居民们不得不开始限量用水,士兵们也必须更加节约,以备不时之需。
水源的短缺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直接威胁到守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城内的人们开始担忧,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在这个时候,大宛国的国王毋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所统治的城池,孤零零地矗立在辽阔的荒漠之中,仿佛随时都可能被无情的风沙所吞噬。
城内的居民们在战争的阴影下度日如年,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国王毋寡更是焦虑万分,他深知自己的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毋寡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远方的贵霜帝国身上。
他派遣了最精明能干的使者,携带了丰厚的礼物和诚挚的请求,希望能够得到贵霜王的援助。
经过漫长的等待,使者终于带回了消息,但这个消息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整个大宛国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之中。
贵霜王虽然收下了礼物,并表示了对大宛国困境的“关切”,但他同时透露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贵霜帝国正与强大的西方安息帝国陷入激烈的冲突之中,无法分身东顾。
为了表示对大宛国的支持,贵霜王仅象征性地派出了一支数千人的“观察团”,但这支力量对于大宛国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远水难救近火。
最后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城内的贵族们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无望的煎熬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一场政变悄然爆发。
反对派贵族们联合了部分不满现状的守军,他们秘密集结,突袭了王宫。
在混乱和惊恐之中,国王毋寡被生擒,他的王权在一夜之间被彻底颠覆。
次日黎明,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照耀在贵山城的城门上时,城门缓缓打开了。
大宛国的贵族代表们,手捧着降书和王印,率领着一群神情沮丧的民众,缓缓走出城门,向神州大军投降。
这一幕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大宛国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赵云、庞统、关羽、张飞、马超,这五位英勇的将领,在众多将士的簇拥下,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地进入了大宛的城门。
大宛,这个曾经让汉武大帝心驰神往、以出产汗血宝马而闻名于世的西域强国,如今却在神州帝国的铁骑之下,不得不屈服。
赵云,作为这次战役的统帅,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以确保胜利的果实能够稳固地掌握在手中。
首先严明军纪,明确告知所有士兵,不得扰民,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得有任何侵犯百姓的行为。
接着他下令封存府库,对城内的财富进行登记,同时对居民的户籍进行详细记录,以便更好地管理这个新征服的地区。
赵云还特别下令,要厚葬战死的双方士兵,无论他们是敌是友,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同时,对伤员进行救治,尽可能地减少战争带来的痛苦。
他废黜了大宛的旧王,选择了一位亲汉的贵族作为新王,虽然这位新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他的存在象征着大宛对大华的臣服。
赵云还下令收缴了数千匹珍贵的汗血宝马良种,对这些宝马进行了详细的登记造册,准备将它们作为珍贵的贡品,运回洛阳,献给天启帝。
最后,他命庞统起草了一份捷报,详细描述了这次战役的战果,并附上了西域诸国,包括大宛在内的臣服表文及贡品清单。
这些贡品包括了良马、美玉、葡萄、苜蓿种子等珍贵物品,然后命令信使快马加鞭,将这份捷报传报洛阳。
消息传出,整个西域为之震动。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还在观望的城邦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往贵山城,向汉军统帅赵云献上降表、贡品,宣誓效忠神州皇帝天启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