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和庞统带领着汉军的主力部队,终于到达楼兰绿洲。
经过关、张两位将军的不懈努力,成功打通了通往楼兰的道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坚固的基地。
楼兰绿洲,这个曾经的沙漠明珠,如今成为汉军西征的首个重要据点。
在这里,士兵们得到了宝贵的休息时间,补充了珍贵的水源和粮草,为接下来的征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赵云和庞统率领的大军再次启程,他们的目标是北道的咽喉之地——车师前、后国(即今天的吐鲁番盆地)。
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通往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乃至更远的大宛(费尔干纳盆地)的必经之路。
车师前、后国由亲匈奴的车师王乌贵统治,他的城池坚固无比,城墙高耸,易守难攻。
此外,得益于天山雪水的灌溉,这里的农业异常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使得车师前、后国成为一块难以攻克的硬骨头。
一路上,汉军遇到了各种挑战。沙漠的酷热、缺水的困境,以及匈奴小股部队的骚扰。
然而,赵云和庞统的领导力以及士兵们的团结协作,使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到了车师前国的一座城池下。
攻城战打响了,汉军利用投石机、弩车等重型武器对城墙进行猛烈的攻击。
同时,他们还采取了心理战术,通过高声呐喊和战鼓的轰鸣,瓦解着敌军的士气。
车师王乌贵虽然顽强抵抗,但面对汉军的猛烈攻势和巧妙战术,他的城池最终还是出现了裂缝。
经过数日的激战,汉军终于在一次夜袭中找到了突破口,成功攻入了车师前国的城内。
乌贵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部突围逃亡。汉军乘胜追击,一举拿下整个车师前国的大部分地区。
大军浩浩荡荡地行进至天山南麓,一片名为“赤谷”的地带映入眼帘。
这里两侧山势险峻,如同两堵巨大的石墙,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蜿蜒而过。
庞统骑在马上,目光锐利地观察着四周的地形,羽扇轻轻摇动。
他沉声对赵云说道:“大将军,此地地形险要,名为‘赤谷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若车师王得知我军的动向,他必定会在此地设下伏兵,以图阻挡我们的前进。”
赵云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庞统的分析,随即他转向关羽和张飞,命令道:“云长、翼德。”
“末将在!”关羽和张飞齐声应答,声音中充满了战意。
赵云继续下令:“命你二人各率本部精骑一万,翼德你负责左侧,云长你负责右侧,沿着两侧山脊的缓坡隐蔽搜索前进!务必要肃清可能潜伏的敌兵,抢占制高点!”
“孟起带两万大军则缓步跟进,弓弩手要时刻戒备,盾阵要在前,以防不测。”
庞统见赵云部署得当,又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多派斥候,广布旌旗于谷口外,虚张声势,假装大军欲强行通过。”
“以此诱使敌人的伏兵暴露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掌握主动,从容应对。”
随着庞统的补充,赵云点头表示认可。他深知在这样的地形中,情报和策略的重要性。
于是,他命令斥候们分散开来,深入谷口两侧的密林和山脊,仔细搜索任何可能的伏兵迹象。
同时,旌旗在谷口外迎风招展,营造出大军即将通过的假象,而真正的精锐部队则在两侧山脊上悄无声息地向前移动,准备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关羽和张飞各自带领着精锐骑兵,他们身着铁甲,手持长矛,马蹄声在山间回荡,却尽量保持低沉,以免惊动潜在的敌人。
他们知道,一旦发现敌军,必须迅速而果断地行动,以确保制高点的安全。
中军则缓缓推进,士兵们手持盾牌,紧密排列,形成一道移动的防御墙。
弓弩手们则在盾牌的掩护下,随时准备发射致命的箭矢。
整个军队的行动井然有序,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气氛。
在这样的部署下,大军缓缓地通过了赤谷口,虽然地形险恶,但得益于赵云和庞统的周密计划,他们成功地避免了可能的伏击,确保了军队的安全通过。
当汉军的前锋部队浩浩荡荡地逼近山谷出口时,两侧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间滚木和石头如雷鸣般轰然砸下,箭矢如同暴雨般密集地射向汉军。
早已埋伏在此的车师精兵和匈奴雇佣兵,他们手持弓箭和长矛,从隐蔽的岩石后和树木间现身,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声!
然而,这一切都在庞统的预料之中,他的计谋正悄然展开。
“杀!”几乎在伏兵发动攻击的同时,张飞如同雷霆般从左翼的山脊上杀出,他的丈八蛇矛在空中划出一道道致命的弧线,所到之处,敌军士兵无不被扫倒,无人能挡其锋芒。
与此同时,关羽则从右翼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他的青龙偃月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每一次挥舞都伴随着敌军士兵的惨叫和人头落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