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深处的旅部驻地,是一座由废弃地主庄园改造的院落。院墙虽有些斑驳,却被战士们用黄泥重新糊过,墙角架着两挺重机枪,黑洞洞的枪口对着远处的山口,透着一股戒备的严肃。此时,旅部会议室里正弥漫着一股兴奋的气息,木质长桌上摊开着一份标注着“绝密”的战报,旁边放着几个喝空的搪瓷缸子。
旅长陈建军站在桌旁,手里捏着战报,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年近四十,脸上刻着几道深浅不一的伤疤,那是长征和抗日战场上留下的印记。“同志们,都看看这份战报!”陈建军的声音洪亮,像撞钟一样在会议室里回荡,“独立团这次打得漂亮!不仅粉碎了坂田旅团两千多人的扫荡,还歼灭日军三百多,击毁装甲车两辆,缴获重机枪两挺、步兵炮一门!这可是咱们旅这半年来最大的胜仗!”
坐在对面的政委李建国推了推鼻梁上的旧眼镜,接过话茬:“更难得的是,独立团在这次战斗中,弹药供应始终没断过,前线受损的武器也能及时修复。据侦察兵回报,日军俘虏都说,八路军的子弹比以前准多了,迫击炮更是打得又快又狠——这背后,军工生产的作用功不可没啊!”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的参谋们纷纷点头。作战参谋老张翻出一份补充报告,指着上面的数据说:“旅长、政委,这里有详细记录。独立团的军工作坊,之前用土造机床加工出了迫击炮炮管膛线,复装子弹的哑弹率降到了0.5%以下,这次战斗中,他们光迫击炮就发射了两百多发炮弹,子弹消耗近万发,全是自己生产的。而且战斗期间,他们的维修队还修复了三十多把步枪、五挺轻机枪,连缴获的日军重机枪都能用了!”
陈建军眼睛一亮,猛地一拍桌子:“好!太好了!咱们旅一直缺军工人才,没想到独立团藏着这么个宝贝!那个负责军工的同志叫什么来着?战报里提了一嘴……”
“叫李铮,今年二十五岁,之前是太原兵工厂的学徒,后来参加了八路军。”李建国立刻补充,他早就把独立团的骨干名单记在了心里,“据张大山之前的汇报,这个李铮脑子活,肯钻研,土造机床的三次优化、复装子弹的质量提升,全是他带头搞出来的。这次扫荡,他还带领支援队运送弹药、维修武器,甚至布设地雷阵挡住了日军的装甲车!”
陈建军点点头,眼神里满是赞许:“这样的人才,必须重点关注!马上给独立团发报,一是表彰他们此次粉碎扫荡的功绩,特别表扬军工团队和李铮同志;二是让张大山详细汇报军工作坊的生产情况,包括机床数量、月产量、遇到的困难,越详细越好;三是问问李铮同志有没有什么需求,旅部能支持的,一定全力支持!”
通讯参谋立刻起身:“是!我现在就去发报!”
电报发出不到两个小时,独立团的回电就传了过来。张大山在电报里详细汇报了军工作坊的情况:现有土造机床六台,其中三台经过三次优化,能加工迫击炮炮管和重机枪零件;月产60mm迫击炮五门、复装子弹三万发、手榴弹两千颗;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优质钢材和铜材不足,机床精密零件容易磨损,缺乏专业的机械设计人才。
至于李铮,张大山特意在电报里加了一段:“李铮同志作风扎实,日夜守在作坊,带领工人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此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支援队冒着炮火运送弹药,还亲手布设地雷阵击毁日军装甲车。该同志唯一的‘需求’,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原材料和技术资料,以便改进机床、提升武器性能。”
陈建军看完电报,忍不住笑了:“这个李铮,倒是个务实的好同志!不图名不图利,一门心思搞军工。老张,你立刻整理一下旅部现存的原材料,看看有多少优质钢材和铜材,优先调拨给独立团。另外,把咱们旅部仓库里那几本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机械设计图纸,也一起送过去,说不定能帮上李铮的忙。”
“还有,”李建国补充道,“咱们旅部不是有个懂机械的吴博士吗?之前因为没有合适的岗位,一直跟着后勤部门整理资料。不如把他派到独立团,协助李铮搞军工生产,这样既能解决独立团缺乏技术人才的问题,也能让吴博士的才能得到发挥。”
陈建军一拍大腿:“好主意!吴博士是留洋回来的,懂机械设计,有他帮忙,李铮的军工生产肯定能更上一层楼!马上安排,让吴博士明天一早就出发,带足必要的工具和资料,务必安全抵达独立团。”
消息传到独立团时,李铮正在作坊里调试刚组装好的车床。车床的主轴转动平稳,高速钢刀具在钢材上划出均匀的铁屑,他正低头观察着加工精度,张大山突然兴冲冲地跑了进来:“李铮!好消息!旅部来电表彰咱们了,还特意提到了你!”
李铮抬起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机油,有些意外:“表彰?咱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打赢鬼子是大家的功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