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郡守府内,烛火通明。林凡与徐庶对坐于案前,虽是久别重逢,却无暇过多寒暄,面前铺开的南阳郡地图与各类文书账册,昭示着谈话的核心——如何将这片新夺之地,真正转化为稳固的根基。
徐庶风尘仆仆之色未褪,但眼神明亮,精神矍铄。他仔细聆听了林凡关于夺取宛城、击退曹仁的详细经过,又快速浏览了近期南阳各地的情报汇总,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沉吟道:“林兄用兵如神,虚实相间,此番拿下宛城,惊走曹仁,实乃奠定基业之关键一役。然,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南阳新定,疮痍满目,内有降卒民心未附,外有曹刘虎视眈眈,当务之急,在于‘安内’以‘攘外’。”
林凡深以为然,为徐庶斟上一杯热茶,叹道:“元直兄所言极是。如今宛城虽下,但南阳北部诸县尚在观望,甚至还有袁术残余势力盘踞。我军兵力有限,连番征战亦显疲态。若不能迅速稳定内部,恢复生机,只怕根基不稳,强敌再来时,危矣。不知元直有何良策?”
徐庶端起茶杯,并未立即饮用,目光灼灼地看着林凡:“良策谈不上,唯有‘务实’二字。庶观南阳情势,有三急、三缓。”
“哦?愿闻其详。”林凡身体微微前倾。
“三急者:一急抚民。战火连绵,百姓流离,田亩荒芜,当迅速安辑流民,分发部分缴获粮种、农具,助其恢复生产,轻徭薄赋,示以仁政,方能收拢人心。二急整军。降卒数目庞大,良莠不齐,需尽快甄别整编,汰弱留强,以战俘营模式加以操练,将其转化为可用战力,同时犒赏原有将士,抚恤伤亡,维持士气。三急明政。废除袁术苛政,约法三章,选派公正官吏(或由石广元推荐寒门士子)接管各县,恢复行政体系,畅通政令。”
林凡连连点头:“此三急,实为根本。那三缓呢?”
徐庶微微一笑,神色略显凝重:“三缓者:一缓北上。北部诸县及袁术残部,可先遣使招抚,宣扬我军威德,若降则安之,若拒则缓图之,切不可在内部未稳时急于求成,再启战端。二缓与襄阳争利。刘表虽暂时默认现状,然其心难测,南阳赋税、官员任免等敏感事宜,可暂维持现状或模糊处理,避免过早刺激襄阳,待我根基稳固后再议。三缓……介入中原纷争。”他手指点了点北方,“曹操虽暂退,然其势未衰,袁绍虎踞河北,其志非小。此等巨头之争,我军目下实力,只宜作壁上观,暗中积蓄力量,不可轻易选边站队,引火烧身。”
林凡抚掌赞叹:“元直兄洞若观火,一番剖析,令茅塞顿开!安内而后图外,积实而后争雄,正合我意!”他当即下定决心,“便依元直之策!明日我便与高顺、石韬等商议,将此‘三急三缓’之策细化施行。这抚民、明政之事,尤其需赖元直兄鼎力相助!”
徐庶拱手正色道:“庶既来投效,自当竭尽绵薄,以供驱策!”
有了徐庶的加盟和明确的方略,林凡处理起南阳政务来,顿时觉得顺畅了许多。刘擎对徐庶亦是久闻其名,十分倚重,授权他与林凡共同署理军政大事。
一道道政令从郡守府发出,迅速传遍南阳各地:
《劝农令》:宣布减免本年度三成赋税,官府借贷粮种、农具于贫困农户,鼓励开垦荒地,招募流民定居授田。派出手持耒耜、象征性的“劝农使”,深入乡里,显示对农耕的重视。
《整军令》:设立“新兵营”,对所有降卒进行统一甄别训练。严明军纪,有功即赏,有过则罚。从原有部队中抽调骨干担任新兵军官,加速融合。同时,大犒三军,抚恤伤亡将士家属,士气为之一振。
《安民告示》:宣布废除袁术时期的一切额外苛捐杂税,实行“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罪视情节轻重论处。公开处置了一批民愤极大的袁术旧吏和趁乱劫掠的兵痞,迅速安定了社会秩序。
《求贤令》:明确表示不计门第,唯才是举,广招南阳乃至天下贤能之士,充实郡县官府。石韬推荐了一批出身寒门但有真才实学的士人,经过考核后,被派往各县城担任官吏,打破了以往被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
这些措施务实而高效,如同春雨滋润久旱的土地,迅速产生了效果。流民逐渐返乡,田野间出现了劳作的身影,市集恢复了往日的喧闹,百姓的脸上开始有了希望。军队经过整编和休整,战斗力不仅没有因吸纳降卒而下降,反而因为结构优化和赏罚分明而更加凝聚。
林凡和徐庶常常一同巡视各地,视察农桑,检阅军队,审理积案。徐庶长于政务,处事公允,见解深刻,很快便赢得了官吏和民众的敬重。林凡则更多着眼于宏观战略和军备建设,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这一日,林凡正在与徐庶、高顺商议是否对北部负隅顽抗的少数县城用兵时,一名“暗羽”探子带来了来自北方的紧急情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