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山,晨曦微露。层峦叠嶂在淡青色的天幕下勾勒出沉默的剪影,山间缭绕着乳白色的薄雾,清冽的空气带着草木与泥土的芬芳,暂时洗去了残兵们身上的血腥与疲惫。此处虽非雄关险隘,但山势回环,林木幽深,几条主要通道皆易设防,确是一处可供残军喘息、暂避锋芒的所在。
林凡率领着不足两千五百人的残部,在糜竺事先安排好的向导接应下,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悄然抵达了鹿门山主峰东南侧一处名为“栖霞谷”的隐蔽山谷。谷中有溪流穿过,地势相对平缓,且有数处天然岩洞可供栖身。几乎是在队伍抵达的同时,数辆满载着粮袋、药材和部分箭矢的马车,也在数十名看似民夫、却步履沉稳的汉子驱赶下,沿着另一条小径驶入谷中——这是刘备方面兑现的第一批援助,虽然数量有限,却无疑是雪中送炭。
“清点人数,安置伤患,埋锅造饭,派出斥候警戒四周要道,尤其是北面和西面!”林凡顾不得休息,一连串命令迅速下达。残存的南阳军显示出良好的纪律性,尽管人人面带倦容,却依旧高效地行动起来。郭大及其白波部则主动承担了外围最险峻地带的警戒任务,他们如同山中的狸猫,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晨雾弥漫的林间。
石韬带着几名文吏,开始清点接收到的物资,并着手规划营地的布局。他的眉头始终紧锁,对于与刘备的“联盟”,他始终抱有极大的疑虑与警惕。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依附,而且刘备集团内部关系复杂,又有诸葛亮这等惊才绝艳的人物,林凡在此,恐难有施展空间,甚至可能被视为威胁而遭排挤。
林凡站在谷中一块较高的岩石上,俯瞰着下方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暂时脱离了曹仁的直接兵锋,获得了喘息之机和宝贵的补给,这让他紧绷了数日的神经稍稍放松,但内心的沉重却丝毫未减。他知道,眼前的平静只是暂时的。曹仁绝不会善罢甘休,蔡瑁更是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与刘备的联盟基础脆弱,前途未卜。下一步,究竟该何去何从?是借此机会休养生息,徐图再起?还是应该更积极地介入荆州乱局,火中取栗?
“军师,初步清点完毕。我军现存能战之兵两千一百余人,轻重伤者四百余,粮草……若加上刘皇叔所赠,约可支撑十日。箭矢损耗极大,仅余三成。”石韬走上岩石,低声汇报,语气中带着忧患,“此外,士卒疲惫,士气虽因昨日突围小胜有所提振,但久战之疲,非一日可解。”
林凡点了点头,目光依旧投向山谷外那迷雾笼罩的远方:“十日……足够了。广元兄,你以为,刘备与诸葛亮,对我等究竟是何种打算?”
石韬沉吟片刻,道:“示好、利用,亦或……吞并。前番白波军是示好,亦是展示其能耐。昨夜糜竺前来,是逼我等表态。如今赠予粮草,是稳住我等,亦是捆绑。其最终目的,无非是欲借我军残存之力,为其攻略荆州,对抗曹操增添筹码。至于事后……鸟尽弓藏,亦未可知。”
林凡默然。石韬的分析,与他心中的担忧不谋而合。乱世之中,盟友与敌人往往只在瞬息之间。
整个白天,鹿门山栖霞谷都处于一种外松内紧的忙碌状态。营地的栅栏和简易鹿角被树立起来,伤兵得到了初步的救治和安置,热腾腾的粟米饭和野菜汤让士卒们恢复了一些生气。斥候不断回报周边情况,暂时并未发现曹军或蔡瑁军的大规模异动,只有一些小股探马在远处山林间出没,显然曹仁也在重新调整部署,探查林凡残部的确切去向。
林凡召集了郭大、徐凡以及几名核心军官,连同石韬,在一处较大的岩洞内召开了抵达鹿门山后的第一次军议。
“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战力,明确下一步方略。”林凡开门见山,“曹仁新受挫,加之宛城石……元直(林凡临时给石韬起的字,以示在刘备地盘上的谨慎)先生出兵佯动叶城,其短期内大规模进山清剿的可能性不大,但小规模的渗透与骚扰必不可免。郭壮士,外围警戒,尤其是夜间,就仰仗你和麾下弟兄了。”
郭大抱拳,声音沉浑:“军师放心,有我在,一个曹狗探子也摸不进这鹿门山核心之地!”
林凡点头,继续道:“徐凡,从今日起,你负责整顿军纪,轮番休整,并组织轻伤员进行恢复性操练。我们要让士卒们知道,我们不是来此避祸等死的,而是为了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诺!”徐凡凛然领命。
“广元兄,你负责与刘备方面的联络与协调,接收物资,同时,想办法利用鹿门山本地的人脉,暗中打探襄阳、江夏乃至新野的最新动向,尤其是刘琦公子那边的具体情况,以及蔡瑁的后续反应。我们需要更准确的情报来判断局势。”
石韬郑重点头:“明白。鹿门山向有贤士隐居,或可从此处着手。”
安排完内部事务,话题转向了未来的方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