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日,韩曦钰与黑虎、五名老兵一同,在黑风寨西侧的山谷中规划训练基地的布局。
山谷呈南北走向,北侧有一处常年不涸的山泉,水质清澈,足以满足数百人的饮水需求;
南侧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地势平坦,适合开展体能与格斗训练;
东侧的山坡坡度较缓,可开辟为靶场与战术模拟区;
西侧则是一片荒地,土壤肥沃,正好用来开垦耕种。
“这里要搭建十间营房,每间住三十人,床铺要统一规格,被褥需叠放整齐。”
韩曦钰手持木炭,在地上画出简易的营寨布局图,“营房西侧设两间大厨房和储物间,东侧建武器库与军医室——军医室要靠近营房,方便及时处理训练受伤的士兵。”
五名老兵中,年纪最长的赵老兵凑近图纸,指着南侧的草地问道:“韩姑娘,体能训练与格斗训练都在一处,会不会太过拥挤?而且士兵们训练时难免碰撞,恐会引发冲突。”
“赵老兵考虑得周到。”
韩曦钰点头认可,随即在草地上画出两条虚线,
“我们可以用木栅栏将草地分为两部分,东侧作为体能训练区,设置障碍跑、攀爬架、负重跑赛道;西侧作为格斗训练区,划分出十个独立的训练单元,每个单元用木桩隔开,既能避免拥挤,也能防止训练时误伤他人。”
黑虎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忍不住感叹:“韩丫头,你想得也太细致了!连士兵们训练时的安全都考虑到了。”
“细节决定成败。”韩曦钰语气平静,“这些士兵刚脱离匪窝,心性尚未稳定,若是训练时因拥挤或误伤产生矛盾,很容易引发斗殴,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规划完营寨布局,韩曦钰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制定训练章程。
她坐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下,结合现代特种兵的训练体系与古代军队的实战需求,将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一个月,循序渐进地提升士兵的能力。
第一阶段为“基础重塑期”,核心是培养纪律意识与基础体能。
韩曦钰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每日卯时(清晨五点)吹响集结号,所有士兵需在一刻钟内完成穿衣、洗漱,在营房前的空地上列队集合,迟到者需罚跑五公里;
辰时(七点)至巳时(九点)进行体能训练,基础项目为五公里负重跑(负重二十斤)、攀爬三丈高的木架、跨越由木栏与水坑组成的障碍赛道,针对体能较弱者,可适当降低标准,如先从三公里轻装跑开始,逐步增加强度;
午时(十一点)至未时(下午一点)为午休与用餐时间,用餐需按队列有序进入厨房,不得争抢,浪费粮食者需面壁思过一个时辰;
未时(一点)至申时(三点)进行队列训练与军纪学习,由老兵教授立正、稍息、齐步走、跑步走等基础队列动作,韩曦钰则亲自讲解军规,要求所有士兵熟记“十不准”
——不准迟到早退、不准顶撞长官、不准私藏武器、不准斗殴偷盗、不准浪费粮食、不准擅离营地、不准泄露军情、不准侮辱同伴、不准消极怠训、不准违反指令;
申时(三点)至酉时(五点)为自由活动时间,士兵们可选择休息、整理内务,或协助工匠搭建营寨、开垦荒地;
酉时(五点)准时用餐,戌时(七点)吹熄灯号,所有士兵需返回营房休息,严禁夜间外出。
第二阶段为“技能提升期”,重点训练格斗技巧与武器使用。
格斗训练方面,韩曦钰摒弃了花拳绣腿的招式,专注于实用的近身搏击与擒拿技巧——如何用最小的力气卸除敌人武器、如何利用关节技制服对手、如何在被围攻时突围。
她会亲自示范每一个动作,再让士兵们两两一组进行练习,自己则在训练场上来回巡视,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动作。
武器训练则分为远程与近战,
远程以弓箭为主,老兵们教授站姿射箭、跪姿射箭、移动射箭的技巧,韩曦钰则补充了风力、距离对箭矢轨迹的影响,以及如何快速装填箭矢;
近战以长刀与长枪为主,
老兵们传授基础的劈、砍、刺、挡动作,韩曦钰则结合地形特点,讲解如何在山林中利用长刀进行突袭,如何用长枪组成防御阵型。
此外,她还特意加入了武器保养课程,要求士兵们每日训练结束后,必须擦拭武器,确保刀枪无锈、弓箭完好。
第三阶段为“战术融合期”,侧重团队配合与实战模拟
韩曦钰将三百三十六名士兵分为三十三个小队,
每队十人,由训练中表现突出的士兵担任队长。
她设计了多种贴近实战的模拟场景:山地伏击战,模拟在山林中遭遇小股敌人,要求小队利用地形隐蔽,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发起突袭;
密林侦查战,让小队潜入指定区域,绘制地形地图,标记敌人据点,考验士兵的侦查能力与隐蔽技巧;
阵地防御战,设置简易的防御工事,让小队抵御“敌人”的进攻,训练防守与协同作战能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